刘洪银: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人才约束与破解(上 )

【提要】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农业比较劣势和产业间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农业吸纳人才能力不强,农业兼业性分散经营引致农业科技人才有效需求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留在农业的科技人才知识水平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人才约束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掣肘。笔者建议,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应遵循有限竞争、需求导向和利益激励原则,贯彻实施国家农业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建立“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动性;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农业回归和实行农民终生职业教育等。

 

一、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人才约束

1.农业研发型人才数量少,学历层次低

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77.6万人,其中科研人才仅占8.1%。科研人才中高级、中级职称比例仅为27.2%30.4%,研究生学历比例仅占17.8%。而美国农业科研机构中,仅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就达25%30%。受人才约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研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

2.农技推广人才数量众多,但知识水平低

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10年达到71.3万人。在庞大的农机推广队伍中,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比例寥寥无几。美国州一级农技推广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 县级推广人员基本为本科及以上学位人员日本的农技推广人员全部受过正规本科教育,而我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仅为10.7 %。

3.农业经营型人才数量少,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

目前我国800多万农业实用人才中仅有21.6%属于农业经营型人才。农业产业化亟需大量善经营会管理的创业型人才。如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人等。农业经营型人才培养滞后制约农业的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型人才流失,流动趋势难以扭转

一部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生产型人才大量流失。按照统计数据,我国培养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中已有1/2流动到非农部门。农业的低收入留不住实用型人才,比较利益驱使体制外农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非农产业。2008年,我国农业生产实用型人才仅有409万人。农业生产型人才流失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

二、农业科技人才紧缺的成因

1.“人才流失之谜”:产业间比较利益选择的结果

农产品需求弹性低,产量增加而价格下滑。农业技术创新的增产收益有限,农业研发人员从技术创新中获得收益较低。相反,非农产业科技人员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较高。经济理性人产业间比较利益的选择形成农业科技人才流失。

2.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加剧农业人才流失

无论农业研发还是技术推广都离不开田间地头,农业工作环境恶劣产生外向推力,非农产业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产生内向拉力。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新增科技人员不愿加入农业,原有的农业人才也出现外流。

3.农业高校毕业生偏爱非农就业分流了农业潜在科技力量

即使农村生源学生也不愿意报考农科类院校,进入农科类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却偏爱非农产业。据某地对19852000年农业高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农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平均改行率达40%。农业和农村吸纳科技人才的能力不强。

4.农业兼业性分散经营引致农业技术人才有效需求不足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没有放弃承包经营权,农业变成兼业性分散经营,农业生产变成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休闲性劳动。即使采用新技术,农业收入增长空间也有限。农民对农业科技投入动力不强,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不足。

(刘洪银: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天津农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