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网 作者:赵晖
曾几何时,大学录取通知书是那么中规中矩,让这张沉甸甸、决定命运的重要通知书显得那么平淡无奇。然而近年来,曾经千校一面的录取通知书变得花样百出,创意十足。对此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教授常健认为近年来录取通知书和入学指南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时代的背景和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前高校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有的是好生源让你挑。可现在,为了争夺优秀的生源,各高校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通过举办各种选拔夏令营、自主招生进行‘掐尖’。录取通知书是学生对于学校的第一印象,学校通过录取通知书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所以各学校纷纷在通知书上下功夫,创意频出,希望能吸引考生和家长的注意力。”
常健还分析说,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急速转变为“大众教育”。在以往人们的心目中大学是庄严肃穆的,是超脱俗流抗拒世故的“象牙塔”。所以大学录取通知书很自然也是严肃的,中规中矩的。而现在,大学的门槛降低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走进大学校园。“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是多样的、大众的,需求自然更加平民化。个性化录取通知书的出现,实质上是高校在服务学生工作中的一种创新做法。”常健说。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回归。学生本身就是高校重要的资源。很多高校在通知书上进行精心设计,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提示和服务信息,让考生未到校报到就已对母校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常健认为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今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对待新事物等方面,都与以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网络普及后人们的表达方式越来越生活化、口语化、随便化。淘宝体、游戏版录取通知书的出现就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消除代沟、拉近距离,达到无障碍沟通。
不过常健也提醒说:“避免过犹不及。”“作为高校,与时俱进很好,追赶时尚尚可,迎合学生也没错,但也不能太过头了,否则有哗众取宠之嫌,毕竟时尚与媚俗只有一步之遥。”他说大学是文化的传承者与捍卫者,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把有价值的东西沉淀、保留下来,形成新的传统。“所谓文化一旦失去价值内涵就会徒有其表。录取通知书是有特定功能的告知书,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可以亲切但不能随意。”常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