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08网
住宅市场调控之下,底商投资成为一些人士的新选择,销售市场也一度受到热捧。但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价位普遍较高,业态定位不清晰,曾经的“热销旺铺”,如今的收益并不稳定。专家建议,管理部门要加强开发规划,投资者也要谨慎选择。
住宅调控引发底商投资热
记者采访了解到,住宅底商一般是指位于住宅等建筑物底层的商用铺位。将住宅楼盘的底层设计成商铺出售,曾一度被市场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现在却已成为国内房地产开发的“潮流”。
位于天津市区西南的天津高新区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但配套商业设施有待完善,拥有三层底商的力神广场项目成为投资热点。项目置业顾问张小姐告诉记者,“目前三分之二的底商已经销售完毕,平均价格在3万元左右。一般客户从看房到订房也就是一两周,销售还是很好的。”
有媒体报道,在具备相当财力的人群中,有六成人考虑投资或已经拥有了住宅底商。房地产研究机构、仲量联行研究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高达60%的商业房地产购买来自于业主自用,然而在第二季度,这一比例降为19%。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天津市区的住宅底商,价格在每平方米4万元左右。一些热门区域的价格,会达到每平方米12万元甚至更高。“在房地产调控之下,住宅投资的需求已被有效压制,而住宅底商作为商业地产的一部分,正成为人们投资的热门选择。”天津市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房地产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徐保满说。
盲目投资让底商成“烫手山芋”
投资底商不是稳赚不赔。在记者走访过程中,不少底商因为缺少规划、定位不清等原因,空置率过高,成为投资者的“烫手山芋”。
两年前,做粮食生意的王振宇投资了河南省新乡市的一间底商,现在,两百万元的投资却遭遇租不出去、转让不出去的尴尬。据他介绍,底商位置靠近城乡结合部,比较偏僻,门前是一条因拆迁问题而尚未开通的道路。“这里的商圈没有形成,预想的升值空间也没有实现。”
专家分析,近年来各地住宅、商业地产开发速度快,引发底商数量急剧增长,如果不是繁华地段,很可能面临供大于求的风险。
长期关注公共管理领域的南开大学博士张翔指出,一些地区的底商遭遇冷场,与开发商缺少合理规划有关。“现在几乎每个开发住宅的房地产企业,都在项目中增设底商,使供应量在短期内快速增多,供大于求。”
一般来说,建筑面积小于20万平方米、人口少于6000的住宅区,商业的进入就难以赢利。而一些满足社区生活需求的超市、洗衣店往往租金较低,不能满足投资者的盈利需求。如果转让渠道不畅通,一些底商就会长期空置。
专家建议科学规划理性投资
业内专家分析,底商既为开发商提供了良好的盈利模式,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收益较高的产品,同时也方便了社区生活,繁荣了商业氛围。但如果不理性因素增多,就会引发高空置率、低投资收益等现象。
张翔指出,对于开发商来说,科学规划、合理定位不可或缺。“在开发建设之前,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要确定好底商的目标客户群,使未来商家与区域消费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与城市发展规划、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协调。因此,专业的运营团队必不可少。
徐保满认为,投资者也要在考察之后谨慎投资。首先,选择底商要看重现有客流量,注重商业活动的实用性,选择好出租、好转手的位置进行投资;同时,结合社区情况找准商业定位,制定合理的收益预期,不可盲目乐观。
政府也要承担起调控商业布局的责任。徐保满认为,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合理规划底商数量,避免供大于求。此外,作为商业地产的一部分,底商与住宅市场也有一定关联。如果底商投资过热、价位过高,会造成向住宅市场的价格传导,影响目前房地产调控正常的落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