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全球史观为中国经济史研究注入活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9月15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武汉大学、三峡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年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出席研讨会的16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史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财政金融经济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强调注重整理已有的史料以及发掘新的史料,是我国经济史研究一以贯之的学术传统。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日根说,将经济现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透过历史观察经济现象,不仅能让人看到丰富复杂的历史内涵,也便于把握经济发展的脉络、演变及其运行规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瞿商提出,通过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及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经济史研究不断走向多样化、模型化、工具化。

针对国际经济史研究与中国经济史研究互动的话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雷鸣说,德国历史学派、老制度学派对我国经济史研究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史研究体现出来。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经济史研究对历史制度的分析更趋向于内生性,侧重文化、信念、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代表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方向。

与会专家提出,全球史观的研究范式,为经济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史学科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晓阳说,全球史观突破了“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模式,彻底摒弃了欧洲中心史观片面强调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欧洲以外的亚、非、拉国家历史被边缘化的做法,促使中国及其他后发国家一起登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舞台。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史上的地位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争平告诉记者,财政金融、“三农”问题(含土地制度)、各类城镇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商人组织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国际比较、工业化与制度演变、中国历史GDP估算、农业现代化的多维发展等,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史研究的前沿领域。努力开展这些前沿领域研究,将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协调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并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