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是美国颇负盛名的城市经济学家,2011年他出版了《城市的胜利》一书,并在2012年末被译介到中国。该书信息量很大,既有全球各地城市发展的历史描述,城市规划建设的源起,也浓缩了作者与其他学者关于城市问题的诸多学术成果。因此,不论是普通读者,城市规划建设者,城市政府官员,还是城市问题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取养分、得到启发。
何谓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City)?格莱泽没有对城市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城市无非就是大规模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而城市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种人才之间以及与城市外部的联系实现整个国家的发展。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那就是城市的胜利。经过近3个世纪的曲折往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经变得更加富裕、健康和迷人;而后发国家的城市也在急速扩张;截止2011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
当然,这种胜利不是终结性的,不论是发达国家的世界级城市,还是贫困国家的肮脏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城市安全饮水供应、教育公平、旧建筑的保护和新建筑的规划等。然而,格莱泽是乐观的,他是坚定的新城市主义信仰者,他是简•雅各布斯的“粉丝”,他主张相互学习、思想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特征,而城市高密度的人口更有利于实现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作者总结道,所有成功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城市必须能够吸引各行各业的精英,让他们通力合作。因此,城市对于外来移民必须是开放的,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娱乐等诸多方面必须是有吸引力的,等等。
为了证明城市高密度人口的好处,作者从城市多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即作者要表明“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各类人才的集聚,必要要求产业是多样化的,不然人尽其才将无法实现。底特律的长期衰落是典型的例子,单一的汽车产业没能保持住“汽车之城”的荣耀,即使后来的积极投资的宏伟建筑对激发城市活力也是无济于事,结果却是底特律的人口越来越少,房价越来越低。
在城市贫民窟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曾长期以来将其看作城市发展的“毒瘤”,极力限制棚户区和贫民窟的存在。然而,格莱泽却反其道而用之,他认为贫民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在收入方面具有吸引力,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为贫民经济和社会地位提供了可能。当然,其前提必须是可以自由移民和居住,必须能够同等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否则贫民窟就可能会长期化。
因为大量人口的集聚,城市为各种新生事物提供了理想空间。因为所有新生事物或者新的经营活动,一开始的欣赏者或消费者群体必定是少数人,但是庞大的城市人口基数能够保证有足够的人群维持新生事物或新的经营活动的发展,为此作者列举了伦敦全球大剧院和咖喱牛肉的例子。人口聚集导致的消费的多样性,反过来增强了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了,从而形成了“城市发展——城市吸引力”的良性循环。
为了实现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人才多样化,城市建筑的规划建设策略非常关键,是放开对高层建筑的限制,还是放任城市平面扩张?这是一个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市中心人口减少,居住失衡问题严重,城市中心区为贫困化。其中,美国的联邦住房政策、洲际公路投资和汽车的普及,是其主要的推手。但是,就是城市核心区域而言,建造高层建筑,为大量集中的人口提供居住和工作空间,用步行代替汽车,更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创意的发现。对于这两种模式,作者并没有偏废,而是预计在城市的边缘,以汽车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肯定会继续存在,但是在城市核心区域需要进行更高密度的开发建设。但是,如何权衡旧建筑保护和新建筑开发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在环保方面,格莱泽基于大量的城市环境评估,指出所谓环保主义者的主张其实是不环保的,反而对大自然是一种破坏。人口密集的城市需要更少的驾车出行、平均需要制冷和取暖的房屋面积更小的生活方式,平均而言,高密度的城市比低密度的城市消耗的能源和制造的碳排放更少。因此,更高的城市化让地球更绿色!
高密度的城市不是白璧无瑕的,它也更容易发生疾病传染、犯罪、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上述城市化的好处确实是诱人的,但是人群的高度聚集,也像放出牢笼的猛兽,人类能够灵活地驾驭它吗?在城市中一个小的社会事件可能就会导致大的社会灾难,而且社会的“反对派”们更喜欢聚集在城市;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公共服务能够得到普遍和公平的照顾吗,不公平的城市环境可能会撕裂城市的稳定发展;人们能够减少在吵杂的汽车鸣笛声里和“不见天日”的空气下的交通拥堵吗?快速城市化的“猛兽”可能造成的伤害还有很多!
尽管格莱泽是乐观的新城市主义者,他相信,通过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帮助贫困人口、探索教育改革、减少环保主义者和平面扩张的偏见,我们必然收获繁荣、智慧、健康、绿色和幸福的“城市的胜利”。
然而, 2030年之前中国还要迎接3亿多的新增城市人口,而且他们绝大部分是农村移民。如此规模巨大的城市化世所罕见。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很多人看到了“新型城镇化”的好处,但是对其可能存在的危害认识却不够,继续进行的城镇化将中国置身玫瑰花圃,在吸取玫瑰花的芳香的同时,也要小心不要被玫瑰花刺伤。
2012年美国记者汤姆·米勒(Tom Miller)在《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移居背后的故事》一书中总结了中国在城市化道路上的一系列错误,并提醒,如果中国政府搞对了城市化,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如果弄砸了,中国的城市将是布满“贫民窟”的“麻子”,中国也将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经受至少二十年的煎熬!因此,城市化仍然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挑战。
(王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