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阶层迅速分化并向城市迁移,成为行走于城乡之间的新兴群体。与直接脱胎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第一代移民不同,第二代城市移民大多生于农村、长于城市或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他们在身份认同方面已经出现了代际分化的趋向。
认同根基的代际分化
城市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的认同根基已经出现差异,并随着诸多因素的改变而逐渐变迁。两代之间面对共享的社会实在,对自己与他人的社会位置以及社会心理的归属都进行了不同识别。
第一代城市移民的认同根基仍然在乡村,生活目标的设定基本上仍然是以农民、农村为参照对象,对于城市具有很强的“局外人”身份意识,并没有把城市作为自己的归属地,反而认为回乡创业或者落叶归根是最终的出路。虽然第一代移民群体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并顽强地驻足于城市,但是对自身的权益状况,他们采取的基本上是不表达、不行动的保守主义态度和与世无争的生存哲学,这与第二代更为积极和激进的竞争哲学显著不同。
城市第二代移民在价值取向、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和第一代移民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他们在认同观方面显著不同。由于这一代移民从形成价值观的年龄开始就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相信群体间流动的通透性。由于缺乏长时间的乡村生活,他们对于乡村的认同并不明显,而更多的参照群体是城市的同辈群体。但由于城市种种内隐或外显的排斥和不接纳,使其对于城市的认同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成为“无根的漂泊者”。第二代移民缺乏最终的认同归属,乡村的远离和城市的隔离,使其在社会心态上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相较于第一代移民最终仍希望回归乡里而言,第二代移民认为乡村已经是一个不能回去也回不去的故乡了。
认同策略的代际分化
认同策略是个体或群体面对否定情境时通过心理策略和行为策略改变消极形势的做法,这一提法暗含了城市移民并非是被动接受者,事实上他们也是认同选择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和主体建构者与反馈者。
第一代城市移民在主流话语中,感到所属群体无论是声望还是话语权都不及其他群体,因而为了维护自尊,他们在认同策略的选择上通常以“转换参照群体”和“转换比较维度”为主要选择策略来作为补偿机制。一是“转换参照群体”。表现为第一代移民与城市居民这一参照群体对比时,如果评价是消极的,他们有可能寻找新的外来群体加以比较,甚至与更低层次的群体进行比较以获得自尊。二是“转换比较维度”。当人们认同的社会身份受到攻击或威胁时,他们会在思想或行动上捍卫自己群体的声誉。比如,第一代移民在城市中遭遇负面评价时,他们往往转换维度,强调自属群体比城市群体更淳朴、更善良,以继续维持原有认同,保持个人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