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军:国有剧院如何面对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文化艺术演出场所的剧院,不仅承担着丰富百姓文化艺术生活的责任,同时面临着改革的考验。曾经拥有“铁饭碗”美誉的国有事业单位剧院,是否能经得起市场考验?如何在文化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
我们请来中国木偶剧院总经理赵永庄,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康军研究员,为大家解读国有剧院如何面对改革。
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同样出现在大剧院中。里面的老员工,老资历,成为改革的最大阻碍。
演出商业同步
剧院是大型的文化设施,一般由国家投资建设。对于剧院来讲,一部分鼓励走向市场,提高场所利用率,满足人们对表演艺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进行租赁,租给相关的艺术工作室,或相关的商业机构。
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康军表示:“剧院要利用自己已有的优势条件,尽可能引入优秀的演出节目,培育观众需求,剧院也需要培养百姓的艺术追求,分阶段对观众的需求做社会调查,在特殊时间段的票价做出惠民政策,走出剧院,融入市场。”
赵永庄则针对剧院的发展,提出了“内容+环境+服务”的“三加”策略,即作品足够精彩,环境足够优雅,服务足够贴心,以最好的软硬件来面对市场。只有自己强大了,才可以接受竞争的洗理。
票价惠民促销
目前中国演出市场存在着演出成本与观众经济来源上脱节的问题,昂贵的票价让很多普通家庭放弃观看。
“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更新。另外,昂贵的票价让普通家庭接受起来还是相对困难,所以一般人选择放弃不看,或者偶尔看一次。”康军说,“剧院应对市民消费能力进行调查,政府要制定相应政策,运营上要创新,才会有良好的市场运营机制。除了惠民补贴外,还应该搞会员制来吸引观众看表演。天津今年提出将对大型演出补贴50%,从而降减票价,让更多地市民能观看到文化演出。”
剧院要有灵魂
目前国内的剧院被大众认为仅仅是一个文化设施,而忽略了它的灵魂,而世界著名的百老汇、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等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国家的地标性建筑,那里代表了“荣誉、自信、人生的制高点、以及生命的里程碑。”
康军表示:“现在国内各地建设大剧院成风,但经典的很少,没有灵魂与内涵,无精心的策划与宣传,建设数量与市场需求脱节,建成后除接收定期商演外,其余时间闲置浪费。文化设施的包装与宣传将是下一阶段关注的重点。
赵永庄说:“作为现代文化企业,局限于剧场经营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要创新,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克服传统演出形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形成全产业链的影音文化,如影视,动漫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