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发达国家超发货币医不好经济疾病(上)

  摘编: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是病急乱投医,并不能真正医好经济肌体的疾病。目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使发达经济体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会使股市债市楼市泡沫越吹越大,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和泡沫破灭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一旦松动或放弃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则势必引发股市债市楼市的急剧下跌,导致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让本已复苏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

  自2009年以来,美联储连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向经济领域投入货币,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西方国家为什么如此这般不管不顾地大量超发货币?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一、宽松货币政策及其约束条件

  宽松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当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攀升时,央行通常会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一般来讲,央行在短时期里超常释放海量货币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表现。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在理论上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刺激投资和消费。货币投放就是增加流动性,在较低的贷款利率条件下,货币投放量增大,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产生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二是激活股市。股市是经济运行状态的风向标,对人们的信心有直接影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让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令资产升值,这会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而信心提振有助于激活人们的投资和消费愿望,对推动经济增长有好处。三是使本币贬值,推动出口。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这可以鼓励外商更多地购买本国商品,从而拉动本国出口。显然,宽松货币政策的这些效应的确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对于经济低迷,热切期待复苏的经济体来讲,实施这样的政策无疑是上佳的选择。

  但是,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积极效应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存在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健康运行,更不利于经济复苏,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释放流动性,激活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其二是存在创新主导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可能。一般来讲,创新主导的固定资本更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利杠杆,是经济走出衰退,步入复苏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在企业具有固定资本更新需求的情况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可以满足企业进行固定资本更新的需求,推动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增长;其三是存在较强的收入增长预期。在收入增长预期有力的情况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拉动销售,推动经济增长;其四是存在较强的出口潜力。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库存充裕,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刺激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二、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

  发达经济体实施宽松政策的本意是提振经济,推动经济走向复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复苏的景象并没有出现,负面效果却非常严重。

  一是经济复苏依然非常缓慢。自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西方主要经济体依然在衰退中挣扎,经济复苏乏力。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1.9%2009年降为-2.2%。发达经济体由2008年以前较高的增长率下降到2008年的0.8%2009年降为-3.3%。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2.7%降到2008年的1.1%-0.7%0.7%2009年分别又降为-2.5%-5.4%-4.0%。目前,在超发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美国GDP年增长率增速为2%,日本GDP年增长率增速为2%-3%,欧元区预期增速在-0.9%至0.3%之间。这种状况虽然显示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是复苏基础并不牢固,一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复苏势头就可能发生逆转,经济重新陷入衰退。

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出现严重失业,美国、日本、欧元区的失业率分别从2007年的4.6%3.9%7.1%上升到2008年的5.8%4.0%7.8%以及2009年的9.3%5.0%9.4% 。实施超发货币的宽松政策并没有改变失业率高企的局面。2013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而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为12.9%,西班牙人为9%。欧元区国家的失业状况更为严重。西班牙2013年第一季度总体失业人数增加到620万,失业率升至27.16%。意大利201211月的失业率为11.1%,与此同时,年龄层面在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年失业率高达37.1%,创下历史新高。希腊全国整体失业率在2013年初达到27%15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64.2%,创历史新高。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2%。高企的失业率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实施超发货币的宽松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失业率居高不下必然激发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动乱,反过来对经济复苏形成严重制约。  

  三是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很有限,大量货币自然涌向股市和楼市,这必然造成资产价格虚高的泡沫现象。自2012年年底美联储宣布进一步加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道指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上涨了15%。日本安倍政府上台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6个月内,东证指数上涨了65%,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的股价2013年已累计上涨了50%。欧洲央行2012年决定无限制购买国债政策后,其资产规模膨胀到欧洲危机前的2.5倍。日本央行2012年底总资产为158亿日元,到2014年将会膨胀到290万亿日元。美国楼市出现显著复苏迹象也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果。宽松货币政策会催生股市、债市和楼市泡沫,而一旦政策出现松动,或者市场对政策的效果不再抱有希望,泡沫就会破灭,股市、楼市大跌势在必然,整个经济将陷入新一轮严重衰退。

  四是推高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和金融风险。发达经济体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使充足的流动性转化为私营部门更强的投资积极性,加快经济增速,而是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使得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预期加强,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加剧。现在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着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严峻局面。同时,在发达经济体超宽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投机性国际游资规模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冲击越来越猛烈,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骤然加大。可见,发达经济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行为是极端自私且有害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