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服务效能型政府不停步
刚刚闭幕的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三年奋斗目标,指出实现这些目标,滨海新区需要靠深化改革提供动力,靠扩大开放增添活力。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滨海新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突破思想观念束缚,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努力成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
构建服务型效能型政府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表示,自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滨海新区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歇,其一举一动都为人们所瞩目。
近年来,滨海新区实施两个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计划,在金融创新、科技体制、土地管理、涉外经济、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创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成功经验。
同时,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也是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焦点。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原则,滨海新区已先后实施两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于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撤销原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建制,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通过整合区域行政资源,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体系。2013年9月26日,新一轮滨海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启动,撤销了塘沽、汉沽、大港三区的工委和管委会,提出成立区委街镇工作委员会、区政府街镇工作委员会,并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提升街镇、整合优化功能区和修订滨海新区条例。初步建立“新区的事在新区办”工作机制。
“在步入改革深水区、深层次体制矛盾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滨海新区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以获得持续性的整体发展优势。其中尤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这一改革快速推进,滨海新区其他改革将有望摆脱体制束缚迅速跟进,释放巨大的潜能。”周立群教授表示。未来几年,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将是滨海新区推进改革的重头戏。新区将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强基层”的思路,做实做好“行政区统领,功能区支撑,街镇整合提升”的管理架构,健全完善有利于功能区加快发展的新体制,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要素流动,做到发展上放手、政策上放开、机制上放活。同时,加快建立有利于强街强镇的新体制,加大放权扩权力度,赋予更多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使街镇发展在提高质量、提速步伐、提升层次上实现大的突破。
此外,滨海新区还将建立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的新体制,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成立新区行政审批局,凡是必须审批的,一律集中审批。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强化过程服务、事后监管,努力成为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地区。建立有利于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机制,对由行业组织自律管理或公民法人自主决定的事项,政府要创造条件加快退出。
释放更多经济发展活力
“行政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滨海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将释放更多经济发展活力,同时也为今后金融等经济领域创新"铺路"。”周立群教授表示。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加快推进东疆港区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上,积极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验区,争取于家堡商务区获批国家金融创新支持现代产业发展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在新区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金融机构。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筹建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建立新区科技金融联盟,在科技投资、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方面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而这些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都需要行政体制改革作为铺垫和基础。”周立群说。
适应形势
勇于突破难题
“改革肯定让有的人利益受损,但有利于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和社会公平,应下大决心和勇气探索。”周立群教授说。2006年到2009年是新区开发的全面启动期,中心任务是产业攻关,所以功能区都在集中精力进行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而现在,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引进外资等指标都已经居于全国领先,整体的环境发生根本的改变,不再仅仅以求大求快为宗旨,而是讲究科学发展指标,生态、居住等指标,不适应发展形势的难题需要一一破解。“2009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整合三区资源、功能区重点突破的问题,适应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初期的要求,保证了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周立群说。
周立群认为,滨海新区进入改革“深水区”后,应进一步关注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取消塘汉大工委和管委会,就是在改革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未来新区应强化对街区和镇领导,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支撑。随着新区内人口的增多,基层组织的建设也日显重要。目前新区内的外来人口已经占到了一半,希望新区能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周立群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