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经验(下)

 

二、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立足现实优势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两轮并驱
滨海新区牢牢把握国家和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中既立足于现实优势,又把握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既积极有效的改造传统产业,又不失时机的谋划发展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双轮驱动的产业调整升级的新路子,产业发展呈现既“大而快”又“高而新”的特征。
一方面,立足现实优势,夯实产业基础,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保持在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传统领域的现实优势,防止前期巨额投资中沉没成本的产生,滨海新区坚持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通过高新技术的改造,实现了以大乙烯为核心的现代石化、以大机车、新能源汽车和现代冶金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巩固现实优势的同时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奠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坚持跨越式发展,不失时机地谋划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对于自身基础薄弱但战略地位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新区找准切入点,以大项目为抓手、高起点迎头而上,短时间内就在航空航天与超级计算和储存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以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落户为开端,“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相关项目迅速集聚;以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机天津中心为契机,天河一号、曙光、蓝鲸等高性能计算与存储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以风电、光伏太阳能等为主体,新能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
2、多路径联动并行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
新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积极探索促进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途径。针对多主体承载和多产业门类并进发展的特点,探索出了一条多路径并行、复合的产业发展道路。遵循市场规律,通过五种不同发展路径在五大产业主体和七大产业门类间的转换与复合,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效发展。
一是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型,即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以谋求发展空间,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是市场与资本逐利带动型,即随着要素流动、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和附加值更大,国际国内资本将其作为投资对象和盈利载体进入该项产业,进而促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支撑型,即随着科技应用倾向的增强,科研机构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独立或与其他部门合作在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高端人才创业推动型,即随着人才高地建设、创业环境改善和创业氛围的增强,拥有开阔视野、先进技术或卓越经营管理才能的高端人才选择在滨海新区创业,进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五是政策引导与政府扶持型,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滨海新区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费减免、土地优惠、审批优先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重点倾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以“看不见”的项目为“看得见”的项目提供支撑
由于具有要素集聚快、投资周期短、乘数效应大等特点,项目引领已成为国内诸多地区加快经济建设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滨海新区的大项目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大飞机、大乙烯、大计算机等大项目好项目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带动作用。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看得见”项目之外,新区谋划和设计了系列“看不见”的项目,即自设科技计划项目的引领作用。以财政投入为保障,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以“看不见”的项目为“看得见”的项目提供支撑,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2010年,滨海新区政府设立了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奖励三类专项科技资金,并下设八大科技计划。当年共执行各类项目361项,科技计划项目总经费投入32.3亿元。其中,在作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从创新环境、产业发展、企业助推、社会发展四个角度,结合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项行动组织安排资金,设立七大系列的科技计划项目。几年来,这些项目对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持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支撑作用。 
2012年,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区政府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增加至2.4亿元,对自主创新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型企业成长助推、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等给予资金补助;设立5000万元培育资金,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兴信息与网络、高端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节能环保、海洋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培育和扶持;设立4000万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推广应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项目补助或奖励。
三、促进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1、凝练发展的重点方向,建立产业专报、产业目录等制度
在多元展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高新技术产业凝练发展重点方向,争取在部分领域确立、巩固和扩大领先优势。一要统筹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专报制度,把握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势,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搜集载体和交流平台;二要抓紧出台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方向目录,优先扶持符合重点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引导社会要素向重点方向集聚,并根据外部变化与自身实际适时对重点方向进行调整;三要加大对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培训考察服务力度,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其前瞻性和创新性,实现企业生产、科学研究与产业前沿和新区重点的契合。
2、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主体间、地区间的产业协作
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产业协作与区域合作结合起来。一要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关村和环渤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议框架内,谋划成立“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联席会”和“环渤海高新技术企业合作联盟”;二要加强新区与其他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协作,研发上互通有无,原料上集体采购,物流上紧密对接,生产上科学分工,销售上共享市场;三要加强新区与其他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个主体的协作,努力实现企业、资本、科研机构、人才和扶持政策的高效流动和资源共享。
3、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成长,实现候鸟型人才向本土人才转变
在整合和集聚全球人力资源的同时,大力培养本土人才,降低“候鸟型”人才比重过高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一要提升教育、医疗和文化休闲设施的水平,以科教氛围的营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宜居环境的优化,实现候鸟型人才向本土人才转变;二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管理提升促进人才成长,力争实现人才引进地向人才输出地的转变;三要加强对现有本土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力度,以差别效率鼓励人才在产业间流动,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津贴,力争实现本土其他产业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提升与转变。
4、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工作,以标准制定赢取话语权
为更加准确评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应加强统计工作,改进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体系,为领导决策和产业研究提供权威数据和客观依据。一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范围进行科学界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填补统计口径空白,解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认定难的问题;二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方法进行科学设计,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经验,着眼针对性、着重规范性和特色性,谋划出版《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三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创新纳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范围,争取获得国家的认可和推广,以统计标准的制定赢得高新技术产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