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中国改革战略纵横谈—访常修泽教授(上)

 

来源:天津日报
 
记者:常修泽先生,本报2012年5月28日发表了我对您《关于包容性体制创新探讨》的访谈,引起读者的兴趣,学术界对此也颇为重视。前一段又看到《人民日报》上您的新作《新时期改革的战略思维》(2012/11/27)。党的十八大后,在中央强调“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之际,《人民日报》实时推出。新年伊始,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您能否谈谈近十年我们改革的进程如何?
常修泽教授: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到广东考察强调改革开放之后,改革舆论开始升温,受此激发,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期待值也明显提升。仅就中国经济改革而言,根据个人的调查、了解、判断,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在曲折中展开的,有进展,亦有问题。1994年我在天津出版的《中国:“换体”的革命》一书中说,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边际演进”的渐进式改革之路。到今天,容易改的差不多已经改完,余下的都是“硬骨头”。在改革的“战车”跨越边缘性障碍之后,现在需要推进到核心部位的“堡垒”面前,但是,一些关键性的、要害性的领域和环节改革滞后,“攻坚”之战可以说打得比较艰苦,一些“坚”并没有攻下来。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瓶颈”依然存在。主要有三大矛盾:
第一,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国有经济改革尚未到位,特别是垄断性行业改革比较滞后。从产权结构看,垄断性行业基本上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我最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作了计算,从2010年有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民间资本进入微乎其微。如社会普遍关注的铁路运输业,仅占2.1%;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也只占3.7%;特别是航空运输业,2008年为2.5%,2010年反而下降到仅占0.5%。这组数据还是在国务院两次提出“非公发展36条”之后的新数据,可见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之艰难。
第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支撑的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土地及其他资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虽然,最近煤电价格联动改革方面有所启动,这是一个新动向,值得关注,但总体分析,各类要素价格(包括利率、地价、资源性价格等)仍处于“半市场半统制”状态。
第三,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关键环节”的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一些部门仍然通过诸如审批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我去年调研了19个省(市)的县或区,基本看法,政府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但是,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督方面又存在着“缺位”,需要认真反思。
记者:您能否谈谈中国改革步履维艰,至今仍然处于“胶着”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修泽教授:根据我的研究,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改革受到现存利益格局的掣肘。为什么垄断行业的改革如此艰难?因为在垄断行业受到有关力量的牵制。我在2008年出版的《人本体制论》指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将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固化的利益格局的障碍可能是最大的障碍。改革能否突破的关键所在,是能否摆脱利益格局中某些‘障碍力量’的束缚。老的不说,近年来产生了新的固化利益格局。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期望从这种未完成的改革状态中获得好处。这种情况对政策的制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书出版五年后,这个问题更突出。老子《道德经》第57章有一句话:“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我(指执政者)不折腾,百姓自然就富裕了;我(指执政者)没有私欲,百姓自然就淳朴了。”为什么政府有些部门热衷于揽审批之类的“事”?实质在一个“欲”字。
第二,有思想理论认识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思想,在我们社会当中仍然存在。应该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认识,并没有完全突破上述思想的“牢笼”,需要实现超越。
第三,具体操作本身也有值得内省的地方。比如,就国有经济改革来说,理想的目标是将国有企业定位于公益性,但现实状况却相当复杂。在2010年全国11.4万户国有企业、64万亿总资产中,哪些属于公益性的,需要按照公共性原则来运作;哪些属于竞争性的,需要逐步予以调整,迄今并没有划分清晰,以致造成公益性和市场性的混淆。在以上三点中,关键是既得利益格局的掣肘。可以这样说,不打破既得利益的格局,深化改革很难。
记者:您讲的很深刻,而且有一定的预见性。那么,针对中国改革自身发展逻辑和国内外环境的改变,您认为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深化改革的战略基调应是什么?
常修泽教授:我在党的十八大前完成并上报的内部研究报告《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改革战略探讨》提出,战略基调是:“刚柔相济,平滑运作,在‘两个鸡蛋上跳舞’。”中国的改革究竟如何定位、如何把握,基于此前的改革实践,我认为“中国改革之道”应当是:中国的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革命”,但它又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中国的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变法”,但又有某些类似于“变法”的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习近平同志既强调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又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的内部研究报告,建议新阶段的改革应当把握这场“深刻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均衡点,刚柔相济,平滑运作。

(常修泽教授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并在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决策研究。常修泽的研究报告《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改革战略探讨》由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上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7日以《新时期改革的战略思维》为题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