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记者:我看到,您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新时期改革的战略思维》中,提到您的战略视野:“见天光、接地气、立人本”,很新颖。我记得,去年9月,您在南开大学谷书堂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就提出这一思想,当时人民网天津频道专门报道了您为什么强调改革应具有这样的战略视野?
常修泽教授: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在《易经》中率先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这是研究改革(即“易”)的大智慧。“见天光、接地气、立人本”九字箴言,这是我学习《易经》后提出来的,也算一种“专利”吧。
“见天光”,是指顺应天下客观发展趋势。诸葛亮《隆中对》一开始就讲天下“大势”。那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如何?依我之见,主要有两个:一是现代市场经济。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应该汲取,它所暴露的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更值得反思。但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比市场经济更好的体制。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苦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更苦于市场经济不发达。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是天光,不能动摇。二是社会公平正义。美国为什么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呼唤社会公平正义,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近来,网上流传我《南美改革的考察与分析:“在两个鸡蛋上跳舞”》的文章,浏览量很大。我的基本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应努力寻求社会公正与经济市场化之间的最佳均衡点。国策: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两个鸡蛋上跳舞”,努力打造“市场—公平—反腐”的金三角体制结构。
“接地气”,是指符合我国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一个就是国情,刚才已经谈到了,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等,第二个就是民意。我2012年1月、2月沿着小平同志20年前的路线作了一个实地考察,就摸老百姓的脉,老百姓现在期待什么,老百姓现在的脉是怎么样的,我摸的结果,第一,老百姓非常厌恶腐败。第二,老百姓对于社会分配不公有反感,第三,老百姓反映公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我在那个报告提出,一腐败,二分配,三公民的权利,是当今的所谓地气,下一步的改革能不能接上这个地气,这是需要深思的。
“立人本”,是指以人的自身发展作为改革根本导向。你知道,1986年在天津时我曾提出一个人本经济学的课题研究申请,得到谷书堂教授、徐振方教授、夏康达教授等老师的支持,进京后写了《人本体制论》。讲人本,针对什么?第一,针对物本。我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物本主义相当厉害。一定要克服实际存在的物本。第二个,讲人本,在当前还有一个克服官本位。我们很多单位是官本位,是行政化的趋势。第三个,讲人本不要走到民粹主义路上去,要拒绝民粹。我们国家一方面需要防止和反对权贵主义,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提出来,也要防止民粹主义。这个东西不利于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
记者:在《人本体制论》一书中,您曾提出了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制度“五环式”改革的思想。各项改革的战略要点是什么?何时进行实施?
常修泽教授:这里讲的“五环式改革”,不是北京环路式的“五环式”,而是奥运标志的那种“五环式”。“五环式改革”包括五个方面,20个字:“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社会共生,文明交融,天人合一。”《人民日报》发表时,只改了一个字,把“政治变革”,改为“政治改革”。
记者:如能落实上述20个字,改革和转型的领域就会更加宽阔。回到操作层面,战略如何实施?
常修泽教授:怎么操作?应强调改革的“实质性”。关于经济改革:这是“五环式改革”的基础。当前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垄断性行业改革;二是要素价格(如煤电等价格)改革;三是财税和金融改革。建议可以从垄断性行业的“破垄”切入。
记者:垄断性行业改革怎么推进?
常修泽教授:四化:经营环境商业化;市场竞争平等化;产权关系多元化;市场监管科学化。关键是产权关系多元化。倘若垄断性行业改革能够突破,经济体制改革有望出现势如破竹之势,而这恰恰是利益博弈的焦点。关于社会改革:提一个“社会共生”概念。寻求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低阶层)共生、共存、共富之路。当前中国社会领域最突出的矛盾是包容不够。今年,我在上海发表了《包容性体制创新论》,引起媒体关注,台湾报纸和香港有关通讯社作了报道。那篇文章讲了三个“大屋顶”。就改革而说,有个“海纳百川”的问题。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分化,虽然尚未完全定型,但三个阶层的雏形已经出现。这就是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我这里提出来供大家思考的是,在目前的体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协调上述三个群体的利益?因此,怎么兼顾这三方面的群体利益?现在情况非常复杂,这三个方面都得罩住才行。
记者:“社会共生论”很深,如何“共生”?
常修泽教授:我有三句话:第一,穷人不能再穷;第二,富人不能出走;第三,中产必须扩大。要把这三个方面都能照应到,就需要有包容性。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政治变革: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而且越来越成为关键。当前可以从官员个人和家庭收入及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切入。
记者:我看了您在1月3日、4日香港凤凰卫视谈的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应从高层做起的建议,引起热议。
常修泽教授:热议是好事,可以讨论。如能取得突破,将有利于把反腐败纳入制度轨道。至于其他问题,可以从共识比较多、阻力比较小的问题入手解决。关于文化融合:文化改革涉及“文明融合”问题。“文明交融”,重点是促进中华文明(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文明的精华之融合。建议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推进“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两种文明的融合,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和碰撞,然后拓展到国际。关于天人合一: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涉及环境人权、环境政治、环境稳定以及生态文明问题,故单独提出,与前四项平行。我出了一部《广义产权论》,包括天、地、人产权。建议从建立资源(“地”)环境(“天”)产权制度入手。要认识到,环境产权实质是环境人权。按以上切入点推进“五环式改革”,必定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既得利益格局的障碍可能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很需要“知难而进”的雄才大略。
(常修泽教授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并在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决策研究。常修泽的研究报告《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改革战略探讨》由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上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7日以《新时期改革的战略思维》为题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