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文广 周立群
目前天津与俄罗斯经贸合作规模较小且波动较大,虽然双边贸易结构具有高度互补性,但更多是产业间贸易且商品结构低度化,经贸合作处于较低层面。然而,俄罗斯入世有助于促进天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而从俄进口矿产品则更多的受俄相关政策影响。
报告建议:应抓住中俄在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进行战略性大项目合作的契机,有针对性地推进前期沟通,把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列入未来天津外贸开发的重点,并实行统一打包政策支持;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应为企业走出去做好“天气预报”;在对俄投资和出口上注重打团体战,在进口上注重上规模。
俄罗斯在经历了18年艰辛漫长的谈判后,于八月正式加入WTO,伴随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日益紧密。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天津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目前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天津的国际地位还不能完全适应。客观的分析俄罗斯入世对津俄经贸往来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路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津俄经贸往来的现状
1、津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且波动较大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中国对俄石油等能源需求的日益提高,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总值为79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其中天津与俄罗斯进出口13.32亿美元,同比增长58.77%,增速与中俄总体进出口增速呈现同步特征,但天津对俄进出口仅占天津外贸进出口1032亿美元的1.29%,在天津与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处于第17位,仅高于斯洛伐克。
同样,天津对俄进出口仅占中俄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68%,而黑龙江占比达23.9%,北京为11.51%,浙江为11.14%,广东为10.12%,津俄经贸在双方进出口贸易中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从进出口增速看,津俄经贸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波动性非常大,津俄经贸从2009年的同比下降-49.8%恢复到2010年的-15.8%,进而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58.77%,呈现出高度不稳定特征。
2、津俄贸易结构具有高度互补性,但企业类型存在显著差异
2011年,天津对俄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等机电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等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且天津对俄产品出口呈较多元化格局,据统计,在2011年,天津对俄出口排名前5位的产品在对俄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为41.5%。从企业类型看,对俄的电子、机械等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外资特别是韩资企业,而外资更多是根据其母公司的全球产业发展而决定向哪个国家出口,而非天津所能控制。因此,天津对俄出口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单一产品为主导的节点,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这不利于天津对俄出口的稳定性。
从进口看,天津的进口主要集中于各种矿物制品等俄罗斯具有天然优势的资源类产品上,且这些产品主要为原材料而非经过深加工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且俄罗斯对津产品出口呈高度集中的趋势,原材料等资源类产品占据主要份额。在2011年,俄对津出口排名前5位的产品在俄对津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为82.30%,其中仅未锻轧的非合金镍和炼焦煤两项合计就超过了54.6%%。从企业类型看,津从俄进口主体是国有以及民营企业,但大多数专业从事物流的代理公司而非作为最终用户的钢铁等装备制造业的相关公司,这说明津从俄的进口还停留在主要依靠各种代理公司的初级阶段。
综合来看,津俄的贸易结构具有天然的高度互补性,两国市场的潜力也预示着双方未来经贸合作的广阔合作前景。但目前贸易更多是产业间贸易,且商品结构低度化较为明显,特别是从俄的进口,更多是以原料产品为主导,这不利于贸易的深化及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