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虎森教授译著《经济地理学——区域和国家一体化》出版

 

近日,安虎森教授等译著《经济地理学——区域和国家一体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的作者为皮埃尔-菲利普·库姆斯(法)、蒂里·迈耶(法)及雅克-弗朗索瓦·蒂斯(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整体上获得了高速发展,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区际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东部地区继续高奏凯歌,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的开发开放,使得东部地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隆起区”;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结构提升等方面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这种滞后不仅指增速的相对滞后,更严重的是实际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提升的绝对滞后。近来,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目前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高达6倍之多,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8,而2007年上升到0.48,近两三年不断上升,实际上已经超过0.5,巨大的贫富差距不仅带来内需和消费的不振,还带来普通大众的严重不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面对这些区域性的经济社会问题,“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试图破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问题。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出现了出口下降、就业困难、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直接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而这种分布格局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因而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研究也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量的经济活动聚集在狭小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城市就是典型例子;另一个方面是某种类型的产业往往聚集在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内并与其他地理空间之间进行产品交易,进而形成了地理空间之间的分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区际分工或专业化。一般来讲,经济活动聚集都因某种形态的聚集经济性而产生并维持下去,其中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本身创造持续聚集或导致进一步聚集的环境。因此,要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必须揭示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不断自我强化的机制。以新古典为基础的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对该聚集机制提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观点和政策主张,然而大量的研究都把这种空间聚集视为一种“黑箱”来处理的。那么,为什么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无法对上述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给出令人满意地解释且把它处理为“黑箱”?其关键是长期以来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因为空间具有某种垄断力量,这与完全竞争是相悖的,因此如果缺乏处理这种具有某种垄断特征的空间的技术工具,那么无法突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屏障,也就是无法把空间纳入到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模型中。空间不可能定理指出,当空间为均质空间且存在运输成本时,如果所有需求不能在本地得到满足,那么就不存在有关运输成本的竞争均衡。我们知道,如果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框架内存在有关区位(空间)的均衡解,那么此时肯定不存在规模经济,因为均衡解的存在性与规模经济是不相容的。规模经济不存在,则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内,因此此时任何规模的城市甚至连一个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整个经济系统由均匀散布的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所组成,因为此时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散布才是最有效的。这种结果,尽管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分析框架内存在均衡解,但这种均衡解是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但在现实世界中,区位均衡并非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小型企业的均匀分布,而是存在经济活动聚集现象和城市,且存在区际贸易和区际分工的均衡,显然这种均衡必然伴随着规模经济。如果空间为均质空间,则意味着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存在资源禀赋、人们的偏好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此时,如果规模收益不变且不存在运输成本,那么我们无法确定经济活动规模和经济活动区位;如果规模收益不变,但存在运输成本,那么任何人(企业)都在本地解决(生产)所需的消费品(或投入品),不会输入任何消费品(或投入品);如果规模收益可变但不存在运输成本,那么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本地不变规模水平上进行,此时经济活动规模可以确定,但无法确定各种要素和商品在空间中的转移;如果规模收益递增但不存在运输成本,那么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区位上。这些说明,只有当存在运输成本且规模收益递增时,可以存在有经济意义的区位均衡,即不仅能够确定经济规模也能够确定生产区位。
正如上面的讨论,由于长期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无法把具有某种垄断性特征的空间纳入到标准的新古典竞争均衡框架中进行讨论,因而主流经济学也成了只有时间维度而没有空间维度的经济学,这是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任何经济现象都存在于时空中,但主流经济学只考虑时间维度而不考虑空间维度。任何经济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是连续的过程,因此只包含时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世界是连续而平滑的世界。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现实世界是由具有不同市场规模的具体的块状区域所组成的块状世界,在这种块状世界中,市场规模不同导致不同块状体之间必然存在一种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表现为一种聚集力。在这种聚集力的作用下,现实中许多经济现象在空间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常发生突变。在这种包含聚集力的世界中,各种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与连续平滑的世界中的变化过程完全不同,可流动要素向聚集力较大地区聚集,而且这种聚集一旦开始,则将形成不断强化聚集力较大地区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这种过程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差距必然影响区际收入水平的差异,同时在各种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过程必然导致经济资源乃至经济收入向少数富人集中的过程。
由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建立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聚集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日趋成熟与完善,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我国经济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然而我国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仍然滞后于欧美和日本的研究。实现区际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了解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与机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方向,才能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必然是区际差距的原因,而新经济地理学正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原因与机制的学科。我们翻译《经济地理学》一书,也就是从这种目的出发的。
                                   
库姆斯、迈耶和蒂斯编写的《经济地理学》一书是在空间经济学领域目前为止最全面、最新的教科书,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本书也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以及应用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本书利用前沿的经济理论解释了在劳动力、知识以及商品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为什么经济活动仍聚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区位如何持续地影响贸易和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是如何把全球经济转变成那种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域的经济空间等。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编为事实与理论部分,第二编为空间、贸易与集聚部分,第三编为空间集聚的程度与决定要素部分
第一编,重点介绍了空间差异的事实以及经济思想中的空间问题。第一章,重点介绍了产业革命后经济空间的变化过程。在本章,一方面强调了运输成本的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强调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以及经济空间的强有力的极化过程。第二章讨论了与经济思想中的与空间相联系的区位问题。在主流经济学中,缺乏对空间的研究,这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的缺陷所导致的,即新古典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范式。第二章,以严谨的方式给出了标准的新古典模型不适合研究商品和经济代理人同时转移现象的原因。
第二编,重点讨论了经典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结合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第三章介绍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以及线性模型,这两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第四章介绍了新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即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贸易模型以及该模型中所包含的本地市场效应。第五章,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的微观经济基础,两个区域或者两个国家相互交换商品,这种商品交换总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权重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第六章讨论了由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这也是经济学家重新对经济地理学感兴趣的核心所在。第七章介绍了包含中间投入品的垂直联系模型以及区域差异的演变过程。第八章介绍了核心边缘模型的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存在农产品贸易成本、城市成本以及异质劳动力等情况下的钟状曲线。第九章介绍了霍特林模型和古诺模型,并指出策略性行为并不会对在垄断竞争框架下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编,重点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经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第二篇的补充。第十章介绍了空间集聚度的度量方法,重点介绍了基尼系数、艾萨徳指数、赫芬达尔指数、泰尔指数,产业聚集度指数以及杜兰顿-奥弗曼的方法。第十一章介绍了决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以及区域生产力的决定要素。详细介绍了变量遗漏、固定效应、内生性等计量问题,以及一些影响工资和区域动态化的实际问题。第十二章介绍了近年来经济地理学的经验研究,包括应用市场潜能的厂商区位的经验研究、本地市场效应检验、区域工资差异经验研究、劳动力转移检验以及外部冲击长期效应检验等。第十三章,重点介绍了理论模型的模拟问题,包括钟状曲线模拟、欧洲一体化效应模拟、法国空间经济模型模拟等。第十四章为总结与评论。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世界著名的学者。皮埃尔-菲利普•库姆斯为法国人,1969年出生,1996年取得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校(EHESS)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巴黎经济学院(PSE)、法国埃克斯-马赛数量经济研究中心GREQAM。在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Labour Economics》、《Economic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是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等刊物的编委
蒂里•迈耶为法国人,1971年出生,2000年获得法国第一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和巴黎第十一大学,现为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经济学教授。在《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是《Economic Policy》、《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等刊物的编委,同时也是《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Economica》等知名刊物的匿名评审人。
雅克-弗朗索瓦•蒂斯为比利时人,1946年出生,1975年获得比利时列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校教授,现为比利时卢万基督教大学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代表性著作有《Discrete Choice Theory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等。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2004年开始在区域经济学专业设立了新经济地理学方向,开始了规范且严格的训练过程,且本团队已经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空间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等专著,翻译出版了《欧洲风险投资运作规程通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一卷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三卷应用城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等著作,这些前期工作为本书的翻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书的翻译一结束,本团队又开始翻译《演化经济地理学》,将于明年上半年可以和读者见面。
根据以往的经验,翻译本书时挑选了一批精干的人员。因此,翻译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校订却占了大量的时间。本书的翻译是这么安排的:安虎森(中文版序言,序言,第一章,第十四章,后记);颜银根(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徐杨(第五章,第六章);吴艳红(第七章,第八章);何文(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蒲业潇(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全书由安虎森校订并统稿。
尽管译者尽最大的努力把书翻译好,但由于水平有限,有许多不足之处和遗憾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