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妇女报 2013-05-07
女性就业的生命周期特征
由于要承担生育、照料家庭等责任,女性进出劳动力市场具有很强的生命周期特征,表现为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与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关系很大,女性一生中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比男性复杂。但这种生命周期特征也存在地区和国别差异。从全世界来看,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年龄模式大体有四种:
第一种也是最为普遍的模式是:15岁~19岁劳动参与率较低,20岁~24岁劳动参与率显著升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升高,25岁~35岁到达顶峰,高劳动参与率一直延续到50岁后才开始缓慢或急剧下滑。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拥有完备养老金体系的国家。这种模式下的女性劳动参与不因生育而中断;
第二种是传统农业国中女性的劳动参与模式,特点是:女性劳动参与的年龄早,并很快达到较高水平,高劳动参与率一直会持续到60岁以后才缓慢下降。这种模式目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仍很常见;
第三种是在北非和西亚地区常见的模式,特点是:女性劳动参与率在各年龄段都较低,即使就业了的女性在结婚生育后也会陆续退出劳动力市场,且不再返回。北非和西亚是世界上女性劳动参与率最低的区域。
第四种是具有双峰特征的模式,特点是:女性在结婚前有一个劳动参与率的高峰,结婚后特别是生育后退出,直到子女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后才又重返劳动力市场,形成第二个劳动参与率的峰值。日本和韩国是具有该模式的典型国家。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埃及等也存在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双峰特征,只是峰谷交替没有日本、韩国明显。
女性非全日制就业(每周工作不超过30小时)现象比男性普遍。几乎在所有国家,女性非全日制就业的比例都高于男性,三分之二的国家女性非全日制就业比例超过男性2倍,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尤大。女性非全日制就业比例存在巨大的地区和国别差异,欧美、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超过30%,但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比例较低。比较而言,男性非全日制就业比例的地区和国别差距要小得多。可以说,过去几十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主要得益于非全日制就业的发展。非全时工作是女性参与经济活动增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据欧盟15国女性非全日制就业趋势调查,非全日制就业者中女性所占比重基本在60%以上,比重最高的是卢森堡,达到92%。
女性就业的新问题
女性就业状况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过去30年来,女性就业呈现出很多积极变化,但就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女性就业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从全球来看,女性失业率一直高于男性。1999年和2009年全球女性失业率分别为6.8%和7%,男性则分别为6.2%和6.3%。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女性失业率都高于男性。即使是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女性,也比同等教育水平的男性更易失业。
长期以来,人们对女性劳动价值都是低估的,一些劳动的社会价值甚至未得到承认。女性从事的家务劳动被归为非经济活动类,这些女性不被算作劳动力,而且在国民核算体系中也没有对这些劳动进行度量(缺乏经济价值指标)。
现实中男女工资差距并非完全由两性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决定。即使是相同教育程度、具有相同技能的劳动者,女性的工资水平常常也会低于男性。据国际劳工组织对若干职业的工资调查,男性和女性的工资差距普遍存在。差距最小的是小学教师、专业护士和公司文员,这些工作雇佣的大多数是女性。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如大学程度)的职业,工资性别差距更为明显。职业性别隔离对工资差距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并没有伴随着男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增加。在世界所有地区,女性家务劳动时间都比男性长得多。帮助女性平衡好就业与家庭责任,对促进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就业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缓解女性面临的就业与家庭责任的冲突是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