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陈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丁力: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彭澎: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
天津模式未必能够持续
时代周报:与GDP增速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从2008年到2011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达到47.4%、42.5%、30.1%和31.1%,而同期广州增幅分别是12.9%,22.3%、22.7%和10%,这是不是差距的根源?
陈耀:两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不认为天津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就投资而言,大项目和整体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投资也是有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和周期,它的后劲可能就不足了,所以投资和消费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从对国际资本的依存度来看,广州要比天津高一些,而天津对国有资本的依存度要高一些。最近七八年,天津占据优势,金融危机以来它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
丁力:对于固定投资资产的问题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天津的发展比广州起步晚,可能现在天津每年的投资强度高于广州,但是在广州的起步期,很可能两者的固定资产总额是差不多的,当时广州发展了,而天津还按兵不动,现在天津在迎头赶上。天津最近几年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给天津很多大项目,相当于政府直接投资,而广州在这一块很弱。
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主导,北京的产业很多都转移到了天津,而天津真正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是天津跟北京理顺了关系。现在天津是“厂”,北京是“店”,相当于我们和香港的关系,前店后厂。于是北京发展第三产业,把制造业大项目都放到天津去。天津的战略定位是北方经济中心,这几年天津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很重要的原因是天津的战略定位问题解决了,而广州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广州说它是华南中心城市,而深圳和香港不买它的账。
彭澎:亚运会之后,广州有一个投资低迷期,去年年中很多项目上马,投资有了驱动,显现了一定的效果。年前广东省委要求广州加大增长的幅度,广州的任务分化到各个区,各个区铆足劲拼GDP,是大干快干拼出来的。今年第一季度,广州GDP增速自2007年以来首次超过天津,但仅看一个季度还无法判明广州“第三城”位置是否企稳,广州经济不具有持续性。
广州要与天津比,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而天津、重庆的调配资源能力都比广州强,广州的压力会比较大。一方面广州要推进新型城市化,“三个重大突破”工程和优化“123城市功能布局”发展规划项目众多,光靠国有资本根本忙不过来,可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不管国资、民资或外资,只要能为广州发展服务就是“好资”。
广州一季度增速较快,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去年一季度增幅较低、基数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去年5月份稳增长政策实施后,广州上马了很多项目,包括七条地铁线规划的获批;此外,在天津的步步紧追之下,今年初以来广州也做了很多努力,这两年广州着力进行的“新广州、新商机”吸引的不少大项目也在加快建设。随着不少项目的上马,广州保持两年较高的增速没有问题,但未来还是要找新的动力,比如抓紧把南沙发展起来,未来广州的后劲主要是在这里。
时代周报:不过在产业结构上看,广州的结构似乎更合理,2012年,广州三大产业结构为1.6∶34.8∶63.6,而天津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3∶51.7∶47.0,广州的第三产业比重远高于天津,这是否意味着广州经济的后劲会更强?
丁力:不见得。广州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并不是它的优势所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种产业空心化的表现。看看发达国家,它们的第三产业提高是有先决条件的,即完成了工业化,比如说美国,并不是发展第三产业,它的科技和工业就不往前走了,实际上它仅仅是把一些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们看到它表面上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事实上在GNP上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协调的,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第三产业的发展是需要第二产业支撑的,甚至可以说,第二产业的发展后第三产业才有可能发展。
回过头来看广州,我们会发现广州现在的制造业,就只剩下汽车产业,而汽车主要不是靠自身的技术,而是靠日本,虽然规模搞得很大,但自身的技术含量不高,未老先衰,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最近几年土地财政带来的经济泡沫,使得大量传统产业在广州呆不下去。第二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对制造业不重视,一听到制造业,就把它等同于污染,等同于能耗,而没有去琢磨怎么把“汗水型经济”变成“智慧型经济”。一些传统的商贸服务,根本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所以我并不认为广州的第三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陈耀:我们讲“调结构”、“优化结构”,就是讲大都市将来都要发展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全国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北京,达到了76%,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做得都不错,广州有意识地进行结构调整,也达到了63%,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我们既要看服务业占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也要看到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是否上来了,是进行下一步服务业结构优化很重要的指标,如果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很高,说明这些年调结构取得很大的进展,经济经济增长质量是高的。天津是一个工业城市,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在重化工业方面投资比较大,占到的比重很大,但天津如果要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市,今后在服务业方面还要加大发展力度。
时代周报:相较于广州,天津对国有资本的依存度更高,许多项目都是靠政府扶持,而广州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近四成,这是否也是未来天津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丁力:的确,天津存在过度依赖国有资本的问题,其实天津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落在全国后面的,这跟东北老公鸡差不多。在长期饥饿后,现在突然有这么丰富的营养,可能会出现冷热不均或者贫富分化的现象,所以我认为这个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为什么说天津可能会超过广州呢?并不是说天津的发展后劲比广州足,而是由于中央对天津的支持力度大,但它超过广州之后,也不一定比广州的竞争力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对于天津,广州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变来变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天津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它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落后的。虽然说广州市场化程度高,但其实广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得也不够好,广州的民营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周边的佛山、东莞不能同日而语,直到这个月,广州的汽车销量才开始逐渐恢复,但中日关系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本质上改变的,这对广州的影响很大。如果广州真的要发力和天津拼的话,很可能首先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引进新的重大项目,比如说波音飞机等,否则广州的经济难有根本好转。
时代周报:两大城市都想打造成为地区金融中心,但在金融改革力度上都不够,这方面应该如何寻求突破?
陈耀:现在包括北上广深在内,都想要建立国际和区域金融中心,但金融中心的发展受到国家总体宏观规划的指导,有一些客观的发展指标和条件。北京在建立金融中心的时候有一个“总部”条件,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那里。上海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条件也还不错,国家也在扶持。但天津和广州两个城市,相对来说,优势并不明显。
天津在滨海新区有一些政策倾斜,但现在推进得很慢,广州也没有很明显的金融领域的改革动作,相对而言,深圳走在更前面。广州是一个省会城市,在整合珠三角的金融资源,在调配管理和运营方面具有优势,范围要比天津更广,但终归是一个区域性的。两个地方在金融方面都只有一些小的改革,包括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一些股份制的中小金融机构。广州应该在国家层面争取一些试点,比如利用外向型经济,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试点。
丁力:成为金融中心是广州一直想做的事,但现在看来是有心无力,原因还是跟广州的战略定位有关,这种事情不是广州想干就能干的,必须要有中央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中央才会将一种特定的资源放在广州。
前几年我就讲得很清楚,中央极有可能将利率改革的重任交给地方探索,比如说温州模式,而将汇率改革的重任会交给广州来担当,事后证明我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广州没有担当,广州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最后被深圳前海拿走了改革机会,错失了良机。
滨海新区VS南沙新区
时代周报:去年10月,广州南沙新区终于正式成立,同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南沙新区可以向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天津滨海新区借鉴哪些经验?
陈耀:滨海新区的确有值得其他新区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一般来讲,一个城市开发区的领导机构是“领导小组”“领导办公室”或者“园区管委会”,但滨海新区成立后,很快就成立了一级政府,几大工业区和行政区都在新区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得到很好的配置,也避免了由于管理体制不统一导致的混乱状态,这是天津的不同之处。
天津滨海新区有2700平方公里,而广州南沙新区只有800多平方公里,面积和体量都小很多。而且两者的基础不一样,滨海新区是天津的几个功能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之前就有良好的港口和泰达这样的大企业,而南沙新区的基础比较薄弱,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少,未来的发展思路也还不清楚,增长势头也就比不上天津。
丁力:其实能从滨海新区学习的东西很少,要发展新区最根本的是有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南沙毗邻港澳,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50年不变,我们可以把南沙打造成一个探索50年之后制度怎么办的实验区,就是实行升级版的“一国两制”,港澳制度效率优先要完全学进来,再把港澳也没有解决好的公平问题改善,南沙完全可以做这个事情。
从战略上,南沙作为珠三角几何中心,开发南沙有助于将珠三角提升为世界级城市群,如此,南沙可作为粤港澳更紧密合作的中心区,这样的定位倒有可能大大加速南沙的发展,把广州从沿江城市变成沿海城市。不过,这样的定位要得到香港、深圳的支持才行。
在南沙新区五大战略定位中,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列第一,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不仅贯穿整个规划,也是南沙新区有别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最大特点,并因此而享有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协调机制的特殊待遇。可以说,粤港澳全面合作能否通过南沙这个平台得以实现并在全省推进,关系到南沙新区建设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