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 京津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来源:《商机》2013-06-21
(作者:盛长琳)
 
从长三角、珠三角到环渤海经济圈,一个个城市圈先后涌现出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改革增长的动力,区域内城市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也表现出新的特征。
同为中国北方的两个特大直辖市,在地理位置上又如此接近,类似北京和天津这样的两大城市体很少在其他国家见到。对于天津来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借重北京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日程。近日,本刊记者专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就京津两地关系的历史沿革、合作空间和路径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商机:一直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天津和北京两地都有割不断的联系。您能详细说说京津两地在竞争与合作方面的历史沿革么?
周立群: 从历史沿革看,天津和北京的关系有两个特征。第一,天津是首都的门户,二者是主副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二者同为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棋子,京津两地的产业和经济功能是同步的,两个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改革开放初期,天津希望重回历史上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各大部委都集中于此,其经济功能的释放主要依托于这些部委。无论是产业分布还是经济功能定位上,京津两地的关系依然是竞争大于合作,这种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
商机:事实上,京津两地的合作在十年前就曾提上议事日程,但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周立群:从十年前开始,京津两地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京津两地的合作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并没有转化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内在要求,因为经济的成熟化程度还不够。正因如此,两个城市的优质资源和要素不能互动,产业之间难以直接联系,各自优势得不到充分释放。跟江浙的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京津的合作要落后很多。
以港口为例,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但北京进出通道更多依赖唐山港。又例如,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新区,这条150 公里的地带上有国家科技创新园区、现代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科研院所集中所带来的知识产能很密集,一定意义上,是一条硅谷带。但是这条硅谷带是断裂的。这个断裂也有行政方面的壁垒因素,后果就是我们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很难与南方相抗衡。
商机: 如今,京津两地之间的合作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那么您认为是什么改变了这一点呢?
周立群: 目前,京津两地已经进入了一体化发展的新开端,两个城市的合作已经变成了政府、企业、产业和市场的内在要求。就企业来说,天津企业要更多借助北京优势资源,而北京企业需要将其研发向天津扩展。就产业发展来说,它们之间配套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从客观条件来说,基础设施的发展也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从 “竞争大于合作”发展到 “合作竞争并存” ,京津合作协议签订代表两个城市的一体化进程进入了合作共赢时期,背后是经济学原理上的错位发展,这个能量一旦释放,两个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升。
商机 :您认为京津两地合作的空间主要在哪里?
周立群: 首先,北京的城市定位在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首都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变成了世界城市。国际经验表明,通常一个世界城市都要依托于港口,东京、伦敦、纽约都是如此,北京没有自己的港口,它需要依托天津港来进一步放大辐射范围、拓展广阔腹地;第二,北京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明确地朝着现代服务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科技研发为例,大部分高等院校、国家级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集中在北京,要实现从研发到转化,将研发成果释放出来,需要天津这个二级基地来承接。
从天津来说,它已经初步显现北方经济中心的特质,整体实力显现。但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现代制造业研发基地,天津的发展受到两大制约。首先,它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端优质资源,首先就是科技,而北京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天津产业必须依靠北京科技资源才能提升;其次,天津要想成为一个经济中心,不仅仅要发展制造业,更要有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里面典型的代表是金融和物流业,作为金融中心,北京拥有全国大部分金融机构总部。这些金融机构需要后台服务和金融市场支撑。天津可以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同时天津的金融改革创造了私募基金、融资租赁、交易平台等一系列金融市场,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的关系。
商机 :您认为此次的合作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周: 京津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但是此次的合作是最为务实的。从产业、金融、人才合作到科技合作、交通基础设施合作,这些合作内容都是区域城市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每一项合作都有抓手,比如金融合作是天津武清和北京大兴合作共建基地,具有可行性和前期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仅是试验性的。双方政府的推动也是很务实的,据我了解,各种协调和前期调研小组都已经开始着手。这是天津借重北京的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重要机遇,对于北京来说,是借重天津的港口和产业资源,拓展自己世界城市功能、提升战略高度的重要举措,有可能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新的增长点。
在这方面,我有三个建议。首先,区域合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首先要做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期研究、规划和设计工作,这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设计规划的理念要发生变化,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这是个互利共赢的局面。第二,地区之间的合作会涉及到利益关系的协调冲突,只有更多地了解对方需求,两者才能实现共赢。在天津港如何更好地服务北京市场方面,通过设立无水港降低通关成本,提高物流效应,更好地服务北京客户第三,双方的合作是全面而持续的,将来会在信息、产业、人才甚至政策等方面都会实现一体化,很多行政壁垒会消失。在开端阶段要做好试验,让一批成果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尤其是让老百姓、企业和社会看到结果。如果合作没有现实的利益,合作主体就没有积极性。一定要有务实的突破,一体化才能有基础。
当然,在分享合作的成果时,会涉及到利益分享机制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合作优于竞争的理念。当然,除了要有合作共赢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还需要有利益补偿机制。
商机 :京津两地的合作和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那么在合作的路径和层次上,我们应该遵从一个什么样的顺序?
周立群: 在合作的路径和层次上,首先要逐步将合作的主体从政府引向企业。现在的合作基本仍是政府层次,但是未来合作肯定是企业之间的。其次,
合作的路径要逐步往全产业链方向,比如天津旅游跟北京相比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打通京津旅游线, 就可以实现共赢,旅游线的打造同时跟交通、旅游产品、餐饮业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要加大功能分化,比如在金融产业方面,要有所区分,天津主要做后台服务和交易平台等等。北京的一些资源和功能是天津无法拥有和替代的,天津要做的是借助平台和机制,从中分享利益,学习共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