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中国公共外交要靠“Helism”(“和主义”)

 

 “中国人太可怕了,中国人没有信仰。”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在“国关-察哈尔学会”夏季大讲堂中转述外国人对国人的印象,“这是多大的误读啊,但是,跟外国人谈信仰,我们该说信仰什么?”
  大公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程姝雯)“中国人太可怕了,中国人没有信仰。”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在“国关-察哈尔学会”夏季大讲堂中转述外国人对国人的印象,“这是多大的误读啊,但是,跟外国人谈信仰,我们该说信仰什么?”
  赵启正认为,中西方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和误解既敏感,又普遍存在,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人常被误读。他曾与美国神学家帕罗相互拥抱,拥抱的照片被登上国外报纸时,标题是《上帝,你怎能允许一个中国无神论者与美国神学家拥抱》。赵启正说认为,要通过推广“Helism”(“和主义”),争取在公共外交中获得认同。
  “仁智礼义信是中国最传统的思想,但说它是‘国人信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口径。”赵启正说,他更推崇,将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和”字,用到公共外交中,翻译成英文就叫“Helism”(“和主义”)。
  对于“Helism”,赵启正解释说,“和”代表着中国人一直推崇的“和为贵”的信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仰;用穆斯林信仰中“你觉得什么是痛苦,就应该想到对所有人都是痛苦”的表述,也很好理解。
  中国推崇“和主义”,会不会同日本“大和民族”文化有重复?赵启正认为,虽然有人认为日本也提倡“和”的精神,但归根溯源“和”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日本把我们的专利拿走了,难道我们就不要再用了吗?日本也用了中国许多汉字,如果都不用了,汉字岂不是要缺一大块?”
  赵启正同时告诫,在公共外交中,要格外注重跨文化的交流;不但要会说、还要会听;善待、善用媒体,“不要防火防盗防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