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5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地方来说,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持措施,针对专门的重大项目,给予专门的资金扶持,目前来看,这种方式的确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跑部钱进"。这是说一些地方到中央部委去申请专项资金,就会得到相应的扶持款项。
专项转移支付的弊端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有财政系统的工作人员认为,专项转移项目设置交叉重复,分配制度不够合理,资金投向较为分散,重点不突出,几乎覆盖了所有预算支出项目,并且补助对象涉及各行业,就像撒"胡椒粉"。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公布。这份通知被视为政府改革的时间表。通知明确提出,要"减少、合并一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下放一批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目标虽然已经确定,但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财政部多位专家向媒体表示,由于相关部委不愿意放弃本部门的专项资金审批权,财政部这项设计将近2万亿元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改革难以在短期内取得进展。而地方政府则觉得这些胡椒面能够解决问题,所以,但凡是有项目,就会申请专项资金,但是有了中央的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也得提供相应的配套款项,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央广财经评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志红,来评论这个话题。
“跑部钱进”并不少见,但凡有一些项目,申请专项资金的时候,新闻媒体就会报道说某某时段、各个地方都到北京来,比如跑发改委寻求资金支持。但是中央要改变这种方式,财政转移支付改革方案出来,但是却遇到了阻力,这些阻力都来自哪里?
张志红:实际上,要对转移支付做一个区分,在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作为由中央部门直接管辖的,不仅是钱和项目的问题,更多的在于它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能将中央调管部门的政府职责,从中央伸到地方,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各个部委的政策执行权力的制度支撑。
现在的转移支付改革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认为仅仅把钱变过来,或者减少一批来自于中央的转移支付,把撒花椒面似的方法,变成我集中治理,能够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经验,就是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力,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来花这部分钱。不把各级政府的政府职责做有效的区分和划分,改革起来会很困难,第二尽管改了,复巢的可能性还会有。
有学者认为,专项转移支付的改革难度很大,可以先从不开心的口子开始,也有观点认为,某项专项资金一旦设立,就容易逐步固化为部门利益,削弱部门职能比强化部门职能要难得多,这项改革只能慢慢来。面对转向制度的改革,我们如何先保证不开新口子,然后逐步地简政放权?
张志红:一看到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有关于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已经变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包括多种行政审批改革事项的合并乃至于消减,实际上相关的一些转向转移支付,也会随着这些行政审批改革和行政放权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变得有了可以执行的基础。其实它的这种改革是两条并行不轨、互相支持的,一部分专项转移支付的改革,本身就意味着这个事情将来政府不管了,或者不由中央政府管,改由地方政府管了。另外,极有可能随着这一部分的减政放权,政府未来的支持力度就可能少了。
任何一个改革,单兵突进显然是不符合现在行政管理的制度要求的,它需要其他相关支持性制度体系,特别是政府间的职责配置体系来逐步改变。
根据地方的特色给地方一些自主权来使得地方用这些专项的转移支付把它的钱放在刀刃上,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而目前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不同地方的财力不一,有的非常富裕,有的十分欠缺,公共服务的水平极不平衡。未来哪些项目或者哪些类别的项目该下放给地方?有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或准则?
张志红:涉及到市场,特别涉及到居民自身业务,包括说地方上很多条款,它背后确实有很多政府的各项法令。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里面,有很多事情并不特时特办,比如农业综合开发区里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项目改革问题,这里面要发展农业,给农业相关的支持,但是像这样一些支持性项目到地方上,由于缺乏监管,出现了很多跑、漏、冒,乃至腐败的问题,其实专项转移支付政策设立的初期是好的,但是通过几级政府分割到最后真正起到效用却不大。
专项转移支付改革以后,不是使它变成地方的转向转移支付,这几年的改革是使转向转移支付逐渐减少,把减少的那一部分变成一般性的转移支付,通过打包方式批发给地方,把这一部分作为中央从财政转移给地方,由地方自己决定如何使用,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