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天津GDP年均增速16.1%,2012年达1.29万亿元。从增幅来看,“追兵”天津强劲的后势锐不可当,广州压力空前。而滨海新区是驱动天津近年来强劲增长的巨大引擎。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去年GDP达到7200亿元,占天津市GDP总量的55.9%,20%的增速更是遥遥领跑全国。滨海新区高速增长的原因何在?
以大项目起飞作为经济增长引擎
海鸥手表、飞鸽自行车、牡丹缝纫机……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曾经是天津作为中国老工业重镇的名片。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空客A320大飞机、百万吨乙烯、一汽丰田汽车、三星电子……一大批附加值高的大项目让“天津制造”发生了质的变化。纵观天津的经济发展,有一条主线十分明晰,那就是引进大项目,发挥大项目的“引擎”作用。2007年以来,天津累计为近2000项高水平大项目实施总投资超2万亿元。
以“科技小巨人”破解发展瓶颈
周立群认为,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天津又在几个方面开始突破:人才集聚效应初显,尤其在滨海新区,以前南开、天津大学的学生,很少留在天津,现在也开始留下来了;服务业发展迅速崛起,因为有产业基础和产业支撑,天津生产服务业发展很快,特别集中在物流业。此外,天津的金融租赁也走在全国前列,因为重型装备制造、船舶、石油化工等大型设备需要租赁方式,所以发展金融租赁有优势。
由大项目转向产业集群谋未来发展
在周立群看来,目前天津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前主要靠要素投入,追求速度型,从去年以来,正在向质量型和自主创新型转变;二是以前的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高投资,现在靠自主创新,挖掘自身能力;三是由大项目和好项目,向大生产网络、大市场网络转变。
对话周立群教授
发展需要“正规军”也要有“游击队”
记者:滨海新区在环渤海这一大的发展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周立群:环渤海作为第三增长极,和长三角、珠三角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一极多点”。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都是通过一个极点来带动的,而环渤海地区是复合型地区,在这个区域最典型的是天津、青岛、大连的三极鼎立。“一极多点”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延伸出两个特点:一是在城市群的内部,合作优于竞争;二是在城市群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因此,各个城市的发展思路要调整,要形成新的竞合观和竞合谋略。否则,资源不能共享,规模经济不能形成,会两败俱伤。
环渤海地区还有一个特点是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导致民营经济不发达,显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格局。但环渤海地区还有两个特征,一是这里是中国的人才高地,二是整个环渤海地区的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分布比较完整,积蓄了很大的能量。要将这个能量释放出来需要一个“引爆点”。滨海新区被国家确定为这个“点”。
记者:滨海新区靠什么来吸引大项目的落户?
周立群:城市发展在初期,资源、要素、产业从边缘区往中心区集中,而到了后期,资源、要素、产业从中心区往边缘区扩散,目前天津的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就处在从边缘区往中心区集中的集聚期。这是吸引大项目的一个原因。此外,滨海新区根据自身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定位,把产业链条延伸拓展,为大项目选择配套的中小企业,这样的招商引资思路也很有特色。
记者:滨海新区的发展创造了高速增长的“滨海速度”,您认为在未来它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周立群:目前滨海新区的发展难题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一是目前在天津这个市场“打仗”的主要是“正规军”,也就是央企,不是“八国联军”(外企)和“游击队(民企)”。如何动员更多民间资本来支持滨海开发,在这方面,滨海新区和广州差距很大;二是滨海新区制造业虽发达,但怎样提升规模经济和竞争力,怎样培育持续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所突破;三是如何借助第二产业发展的强劲态势,加强生产服务业,是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的关键。
而且,滨海新区发展虽然让人震撼,但是,我们很少能找到滨海新区的某一个改革举措在全国产生影响。这需要滨海新区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继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