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子和:好教练大都是好球员(上)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6-7 彭科峰

  “这就是科学院的特点,它总是比较开放,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总是比别人先走一步。”饶子和感慨,仅凭组织关系就可以到研究所当法人,在改革开放30年来,还是第一次。

  “老一辈教育家们,如张伯苓、蔡元培、梅贻琦,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我们吃透了几分?做了几分?还没有吃透这些,怎么能随意谈创新呢?”在饶子和看来,高校要进行创新是不容易的。

  求学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迹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在南开大学校长的岗位上声名鹊起,最后卸甲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的每一步,在旁人看来都似乎无比荣耀,但在他自己看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院士和校长、科研机构和大学,饶子和顺利地实现了不同身份的转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他既得意于主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时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对在南开治校时的许多创举颇为自豪。他说,在科研院所里,一线的专家当领导比较好,好球员不一定能当好教练,但大多数的好教练绝对是好球员

从知青到科学家

  4月中旬,游人如织的清华校园里,林荫道两旁的树木已经挂满了绿叶,夏日的气息渐渐浓厚。但饶子和所在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却摆满了试验用的瓶瓶罐罐,到处弥漫着药水的气味,这似乎和外面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

  早就习惯了,记者面前的饶子和态度分外和善,完全没有院士、大科学家的架子。这个昔日执掌国内知名高校——南开大学的大人物,如今似乎已经安于在清华执教的生活。

  当然,饶子和也并非完全归隐田园。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也经常会出席学术会议,在生物学领域发表自己的意见。3月份,他还刚刚去了趟天津102中学,和中学生们分享自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

  有些人,注定不甘寂寞,饶子和即如是。

  他是标准的“50,祖籍江苏无锡的他在南京出生并成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18岁的他就离开家,前往江苏苏北地区插队,这一待就是5年。

  197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恢复招生,但只能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为3年。饶子和成为时代的幸运儿,他于1973年进入该校就读生物系。当时有这么一个机会,有所谓那种半恢复高考的味道,当时有体检、考试、面试等各种程序,很有幸,我的档案被科大来招考的老师带走了。

  自此,饶子和向科学家迈出了关键一步。尽管招收的这些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科大的教授们仍然耐心教导。

  对此,饶子和印象很深刻,到了科大以后,真是做梦一样,为什么呢?在梦中以前见过的那些大师、著名的科学家给我们上课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我好像离科学近了,好像有这种机会某一天也能够成为科学家了,所以我受了很多的鼓励,激发出我的梦想

  那是个人才匮乏的时代。19771月,饶子和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在那里攻读研究生学位。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又留学海外,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毕业后,他随即留在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做研究员。

  从本科到博士后,他一直在生物物理领域摸爬滚打,从未远离。回想起自己曾经求学牛津大学的时光,他深有感触地说:实验失败时我也会灰心,甚至常说我爱科学,但科学不爱我。不过,作科学研究,就不能怕摔跤

  他是一个执著的人。

  他在牛津大学工作期间,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Cell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重要科学论文,由此引发学界关注,名声大噪。

  1996年,清华大学力邀他归国执教。考虑再三,他终于选择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