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融入第二故乡“新天津人”放飞梦想

 

2013年7月11日   天津网-每日新报
 
随着天津的发展,经济增长点的重新定位,这座城市中“新天津人”的职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来外来务工者是以输出体力劳动为主,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则属于高技能或高知型人才。而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市民对于流动人口的认识也发生着改变。
改变一 人员从业结构变化
近两年,本市经济快速发展,这吸引来不少高端人才。
南开大学原新教授介绍,外来人口的从业结构与地区整体的经济结构息息相关。深圳发展时期定位于国际加工厂,主要从事外来货品的加工工作,因此当时它召集了大量的加工工人。浦东开发开放时期,定位为高端服务业,吸引不少技能型人才。本市滨海新区定位总部经济,并向高端服务业转型,这使得对劳动人口的需求由数量转变为质量,由低端劳动密集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技能和知识密集型人才。
改变二 对流动人口观念变化
原新教授介绍,其实,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态度和认识同样在发生着变化。最早,这个群体被称为“盲流”,即“盲目流动的群体”,虽然这个词汇本身没有贬义,但是毕竟有些许歧视的意味在其中。随后,这个称谓改为“流动人口”,这个词汇更显中性,不过其中同样透露着这个群体可能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影响的意思。之后,称谓更替为“外来务工人员”,这个词汇开始彰显该群体的正面力量,预示着他们蕴藏着提升地区经济的能力和潜力。如今,对该群体叫得最多的是“新城市人”,落地天津可称之为“新天津人”。
“只有把‘新’字去掉时,这个群体才是真正融入了我们这个城市。”原教授认为,要想助推天津经济发展,留住这些外来的高端人才非常重要。为此,他建议本市完善对该群体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让社会福利惠及到更多“新天津人”。
建立两地信息交换网络
为了强化本市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双向协作,与20个省(市、区)的32个县市签订179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多)向协议。通过“合同式”、“计企联合”服务管理新模式,对流动人口进行动态监测,组织开展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动态监测调查,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能力。
建立现居住地与流动人口户籍地信息交换网络,形成一表两图新的管理模式,并采取“上门方法”完成“走动式服务”,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启用《流动人口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表》和《流动人口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证明》,为解决流动人口办证难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对流动人口开展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市政府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列入今年改善人民生活20件实事中,各区县也把该项目纳入本地区的民心工程项目,实现了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全覆盖。在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检验质量监测指导中心和孕前优生数据中心,完善高风险人群市区两级评估指导、跟踪随访和质量抽检机制。加强各服务分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优生监测、随访服务等八项功能,规范项目工作,建立转诊渠道,延伸服务链条,加强优生优育和出生缺陷孕前预防。截至目前,已为10万多人提供了该项免费服务,筛查出高风险人群8000多人。(记者 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