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度。但时光倒回几十年,不少人的愿望仅仅是“吃饱”,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开始追求“吃好”这追求不仅体现在对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上,还体现在现代人想“吃得健康”。那么,对于吃,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
近日,有媒体报道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警告,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来传统食物的供应方式将无以为继,坚持“全天然”食品很可能会挨饿,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人造食品”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同时,科学家公布的几项技术,为我们勾画出了这样一个未来:备受肥胖和糖尿病困扰而又因饥饿难以减少淀粉摄入量的人们再也不必烦恼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宣称已经成功地把纤维素转化为淀粉了,而且是能降低肥胖和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直链淀粉”;动物保护者也不用为是否吃肉而纠结了,荷兰艾恩德霍芬理工大学近日推出一桌“未来大餐”,桌上都是“概念食品”,用干细胞生成的“人造肉”赫然在席,从此再也不用屠杀成千上万的牲畜了;快节奏的社会,嫌吃饭麻烦,没关系,据说现在有一种分子食品,能以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形式储存在纳米级的微胶囊中,足以解决温饱和营养两大问题……
这种描绘纵然美好,但能否真的实现?如果实现,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不能实现,障碍何在?“人造食品”,真的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现状
天然食品损耗率高,增产有难度;“人造食品”已经出现
在天津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娟看来,研制人造食品是将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因为人口增加、可耕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等因素,农产品的产量大受影响,粮食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而且天然食品还存在损耗世界上每年粮食的损耗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0%到30%,其他时鲜产品的损耗更大,在我国,因地域、季节、运输等原因,蔬菜的损耗最高可达70%,再加上不能直接食用而被抛弃的部分,天然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更多了。
专家解读
“人造肉”造价高,经济上不可行
同样,科学家一直津津乐道的“用干细胞培养人造肉”也存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难以操作的问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陈凌懿介绍说:“受精卵其实就是一个细胞,但在合适的环境和外界刺激下,可以分化成完整的人。与它类似,体外培养干细胞,可以通过培养液、生长因子等来控制,理论上可以使其成为任何组织和器官。目前的技术手段,确实可以把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肝脏细胞、皮肤细胞、心脏细胞、肌肉细胞等。”
陈凌懿说,要获得“人造肉”,只有肌肉细胞是远远不够的:“肌肉不只是简单的肌肉细胞,它里面还有神经细胞、血管等,很多复杂的组织才能组成一块肌肉,现在的技术根本做不到。而且,肉的口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细胞之间的连接的。即使实验室能长出"人造肉",也不是那种真正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肉。”
陈凌懿说,他没有细算过,但粗略估计,如果真用干细胞“长肉”,手指尖那么大的一块,造价就高达几百元。“理论上可行,但从经济角度上没有人会这么做,否则赔死了。”他这样告诉记者。
分子食品,
目前还只能是展望
至于分子食品,目前只是一种“概念食品”。陈娟说,分子食品还未有确切的定义,但却是当下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据她介绍,人们对分子食品的研究和热衷,是源于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在人们的想象中,分子食品是一种“全营养、全吸收”的食品它配方科学,有着独特的分子结构,其特点是使用量少、使用方法方便、效果直接,能根据人体寿命与健康需要进行不同的配置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还只能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