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吸收外资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进入到必须依靠国内改革深化和战略优化来提高开放效益的新阶段。全球行业大规模重组及跨国公司全球布局调整,为我国吸引高质量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把握全球FDI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为中国整体经济升级和转型服务。
一、提高外资技术水平,带动国内自主创新
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在新世纪提升国力的根本。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了提升引进外资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其正面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国内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应该实施以技术为导向的外资政策,并增强国内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
1、提升外资投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其溢出效应。
抓住跨国公司研发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作为战略产业,并根据研发中心的性质和特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加大投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更多进行基础性研发;提升其在华投资的技术水平,重点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以及产业链中设计、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等环节,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更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外资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产品附加值,也需要借用内地丰富的智力资源,加强与内地企业及科研院校的合作,这种需求和动力将随着市场同业竞争的加剧而日显迫切。因此要加强宣传,打消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疑惑,鼓励外资企业加强与本土企业、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技术传导机制,以便于其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平台,增强技术吸收创新能力。
企业是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集成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一是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但目前我国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是相互独立的体系,横向联系不密切,科研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制约着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必须通过技术合作、吸纳人才、政策引导等一系列举措,来突破这一瓶颈。具体包括:
首先,积极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跨国公司、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使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营销等产品价值增值环节转移到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学习、借鉴和积累开展跨国合作的经验。其次,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政策和工作部署之中,真正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力培养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再次,突出政府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责任。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成果交易、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创新要素有效地集聚在一起,实现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无缝对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李京晓: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