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涛:中国金融“出海”的壁垒与障碍

 

纵观中国金融机构这几年来的出海历程,不难发现,尽管对于欧美金融业抄底的呼声不绝,但是战场还是以新兴市场为主。如建行收购美银亚洲,工行的三个银行收购案等。一方面,新兴市场的成长性及未来发展前景都较好,例如,南非标准银行作为非洲最大的商业银行,近年来随着非洲市场的崛起,其股本回报率也一直在20%以上。
  另一方面,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众敏认为,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增长是中国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引致需求。“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与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是同步的,为了满足非金融企业‘走出去’产生的信贷及其他金融产品需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快了海外布局的步伐。”李众敏认为。而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对于新兴市场的能源和资源行业尤其感兴趣,这也揭示了为什么在海外并购中,金融行业也偏爱新兴市场。
  然而,对于欧美市场,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华尔街,中国的金融行业想要叩开大门却依然不容易。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副教授苑涛表示,以中国的银行业为例,其实实力并不差,但是在进入美国市场过程中却非常艰难。
  据苑涛介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美国有2家代表处、12家分行和1家子行,经营范围相对集中,有四分之三的办事机构都设立在纽约。“中资银行仅仅在纽约一地设立办事机构,远远不能覆盖美国巨大的市场。另外,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在美国主要经营的是批发性商业银行业务。”
  对于中国银行业叩开华尔街之门如此艰难的原因,苑涛认为,首先是美国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比较高,有的要求甚至并不合理,成为投资壁垒。其次,中国银行业跟美国存在很多差异,比如经营模式上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差别,表外业务经营的差异也很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尽管并不明显,但是中国金融业在进入时依然面临政治壁垒,哪怕监管符合要求,但是可能出于金融系统安全等因素考虑,监管当局并不愿意批准。”
(摘自2013年8月11日《新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