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成亮点
天津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中,服务业的增长成为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增长12.6%,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持平。而在去年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还落后第二产业3.4个百分点。
天津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强表示,过去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对经济拉动最明显,增长最快,但是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而邻近的北京,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了78%。
蔡玉胜认为,虽然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速较快,但和天津的设想还是有差距。《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天津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0%,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67%,载体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160个重大项目和340个“短平快”项目,基本建成中心城区CBD、滨海新区CBD、中新生态城、航运城、会展城等10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刘刚则认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趋势,是天津经济未来增长的支撑。而服务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当地经济系统的支撑,比如当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走向高端化,必然出现生产型服务业的跟进。这个生产型服务业表现在三块,一是科技研发,二是金融服务,三是供应链管理。其次是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有活跃的生产型服务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刘刚看来,目前天津的经济结构已经具备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像天津的八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国防科技,正在实现规模发展与高端发展并举的目标;而天津正在实施的“小巨人”计划,也正在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863家,累计达到4.25万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132家。
天津的区位优势也为它实现服务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提供了条件。比邻北京这一服务业发达的城市,但土地、人力等成本远低于北京,还能覆盖华北地区——这是天津巨大的区位优势。一些新兴服务业企业已开始在天津设立了分支机构。
广州的挑战
成绩之外,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中也有不利消息:外贸进出口总额609.95亿美元,增长9.0%。其中,进口371.36亿美元,增长14.4%;出口238.59亿美元,增长1.5%。
蔡玉胜认为,同全国宏观情况一致,天津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长有点低,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的支撑非常弱。“如果说投资不能再保持高状态,那消费需求就要有所启动,对天津来说,启动内需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蔡玉胜说。
自今年初以来,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等一些重点项目停工的报道不时出现,一些项目投资商被认为是因没钱而停工。一些悲观预期甚至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滨海新区会因商务写字楼过剩而成为“鬼城”。
对天津而言,即便在环渤海经济区内,保持高速增长也是一项“硬任务”。蔡玉胜分析说,2012年天津GDP近1.3万亿元,北京近1.8万亿元,河北近2.7万亿元,“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目前的体量怎么带动周边发展?”没有持续的高速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国家赋予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
张高丽主政天津时,曾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天津的经济一定要好,但也一定要快。要想成为经济中心,没有一枝独秀的速度,不可能脱颖而出。
蔡玉胜认为,天津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总的思路不会有大的变化,但也会有所创新。在着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方面,天津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今年上半年,天津先后与北京、河北签署《北京市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从交通、物流、科技、环境、旅游等方面促进三地合作,实现各要素市场的全面流动。
刘刚认为,六年前,张高丽书记主政天津时,天津尚处于一个增长极逐渐确立的阶段,靠着大规模投资推动了天津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天津已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经济发展也从原来的规模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这需要整体环境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
(原标题为:大项目持续拉动天津模式隐忧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