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忠:卫生问题不是科技所能完全解释和掌控的

 

 【核心提示】医学史研究已成为我国史学研究的“潜力股”,近现代这一时间段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学者表示,研究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不仅要考察西方医学的传入问题,也要讨论中国现代医学对于世界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医疗社会史、公共卫生史成为我国史学研究者关注的新兴领域。对于医学史研究者,特别是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者而言,如何搜寻散布在海内外的相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进程和研究成果。
  6月22—23日,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我国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同主办的“西方医学在中国,1800—1950”学术会议在京召开。记者获悉,由会议主办双方共同主持的项目“西方医学在中国(1800—1950)”致力于搜寻整理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医疗机构保存的文献资料,以供研究者免费使用。就项目进展、其对促进中国医学史研究有何意义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合作搜寻丰富档案资料
  据悉,“西方医学在中国(1800—1950)”项目于2011年7月启动,截至目前,分别在中美两国召开了两次研讨会,交流项目进展情况和学术成果。
  该项目北美地区负责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威廉·施耐德告诉记者,项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通过两次研讨会将相关领域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召集起来进行交流;其次,搜寻整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有关资料,特别是保留在中国境外的文献,并将其录入数据库公之于众,以方便学术研究。
  记者打开项目网站,可以轻松查阅已经完成并公开的资源,包括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的医学文献目录索引,医疗机构数据库,医学院校文献库,数字化医学期刊等。在这里,已经有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内的多家海外机构提交了文献目录索引和有关电子数据,国内如协和医学院、华西医学中心、中山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也参与了项目进展。
  该项目中国地区负责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张大庆说,国内图书馆、档案馆等主要是提供文献目录索引,北美地区机构则多提供目录索引和保存在海外的文献影印资料。
  搜寻整理中国及北美地区中国医学文献资料仅是开始,据介绍,项目未来计划与欧洲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合作,发掘更多的文献索引和数字文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者鲁大伟表示,尽管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大量工作,但通过吸纳此次与会专家的建议,我们今后将对数据库的建设进行宣传、推广。
  为青年学者打开视野
  与会者认为,合作促进了该项目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更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的研究大有裨益。张大庆对此表示,首先,研究者以各自视角和不同资源为基础,可以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其次,目前海内外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力量并不强大,数据库的建立会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便利,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投身医学史研究。
  “项目益处有两点,一是使中美两国的档案学家和历史学家联合起来,可为研究者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二是推动了档案的开放和知识的公有,使资料能够公开获取。这同时避免了因数据商将历史文献电子资源定价过高,对普通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造成过大的压力。”张大庆对记者说。
  威廉·施耐德也表示,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便利,也为中国医学史感兴趣的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年爱好者提供了帮助。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郭莉萍也表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投身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检索和交流的平台,为他们打开了广阔的新视野。
  中国现代医学为世界作出贡献
  目前,医学史研究已成为我国史学研究的“潜力股”,近现代这一时间段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学者表示,研究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不仅要考察西方医学的传入问题,也要讨论中国现代医学对于世界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张大庆认为,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来,让中国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如天花、鼠疫、伤寒等严重传染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张大庆表示,以前学界对于中国医学史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传统医学,对中国现代医学史的研究薄弱。实际上,中国现代医学对世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力。“我们研究西方医学怎么传入中国,同时也要讨论中国如何为现代医学作出贡献,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位公共卫生教授兰安生将其在中国开展公共卫生的经验传授到了印度等国,后来他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经验介绍到了世界,为促进世界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新忠认为,卫生问题不是科技所能完全解释和掌控的,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当前,应在还原复杂历史图景的前提下,进行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