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充分发挥高投资、高集聚的优势,借助增量投资调整优化结构、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防止产能过剩和利润下滑。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动态过程,通过扩大增量来引导和调整存量即运用高投资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以引进外资为例,滨海新区、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高地,三区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国的15%。2008年以来滨海新区引进外资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年均利用外资额高于深圳和浦东,且吸引项目大,单体项目资金额高。外资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电气、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大项目上集聚效果明显。2012年天津逆势不降反增,实际利用外资达150亿美元。然而,与浦东、深圳相比在利用外资的结构、布局方面却存在一些不足,如在行业分布上,外资进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项目数占比低;在投资方式上,以大项目的合资为主,独资项目比重较低;在项目规模上,中小科技项目和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占比低。天津应充分发挥高投资、高集聚的优势,在大力度招商引资中重视其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引导外资向重点发展的领域发展,借助增量投资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水平。
同时,受当前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面临产能过剩压力,部分工业企业利润下滑态势仍在延续。这对投资率高、产业和项目集聚快的滨海新区来说是一新的挑战。为此,在发展路径上应加快由要素投入向要素效率和自主创新的转变,提升投资的质量和产出效益。在筹划和推出引资和投资大项目时要关注全球产业格局调整及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新需求和新影响,预测和把握优势支柱产业的市场前景,对接新的市场需求、避免和杜绝重复建设和形成产能过剩。应在全国率先建立投资和产业发展评价体系,使投资和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评价不仅体现在可持续性强、带动力作用大、也体现在企业利润的增加和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努力将高投资、高集聚优势转化为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的优势。
4、高集聚、高增长是金融创新的坚实基础,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日显迫切。应着力发展对接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营造市场软环境,培育高层次金融需求。
从滨海新区的发展看,要素的流转、企业和产业的集聚、生产网络和市场网络的扩大延伸、现代服务业的拓展整合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的坚实的经济支撑。
金融创新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既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强了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滨海新区在金融改革方面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15项优惠政策扶持,并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尽管也出现一些操作性的问题,但总体推进是循着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并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探索构建符合区域禀赋特点的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以本地大项目和现代制造业为依托的金融租赁的健康发展就是一例。
金融创新发展应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在发展思路应从“自上而下”推动向“自下而上”推进转变。调整或改变过去那种以行政力量先行成立金融机构(如各类交易所)并试图直接开展高端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近几年的实践看,这类金融业务开展不顺或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其与本地经济禀赋联系不紧密、缺乏实体经济支撑或成熟市场基础,私募股权投资、文交所、贵金属交易所问题频出就是例证。“自下而上”的金融创新发展意在通过为实体经济服务来推动金融业自身发展。首先发展那些能直接和产业、市场对接特别是符合本地禀赋特点的金融业务,如科技金融、产业金融,通过拓展为本地实体经济直接服务的金融业务逐步培育更高层次金融业务需求,并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自下而上”本质上是一个依托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培育过程,由此孕生的高层次金融机构和业务才能具有自生能力和竞争力。
二是加快培育和营造软环境。金融业发展有其规律性,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的发育依赖于市场生态环境。围绕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权益交易服务、债券融资市场、股权投资基金、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培育和营造市场软环境加快推出一些硬举措,如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快和透明度、缩短行政审批流程、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为金融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
5、把握高投资、高增长的阶段性特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来破解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难题。
2012年天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626元,位居全国各省市第四,但其增速远低于GDP增速,这一状况在全国不多见并被视为“只长骨头不长肉”的发展典型(见下图)。
部分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比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GDP增速的成因不仅仅是个收入分配问题,更重要的是源于在快速成长期的产业构成和就业结构。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起点是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与高投资并行的是优质要素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初始落地的项目又是以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工业项目、新兴产业为主,这一要素禀赋和产业构成决定了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不足。而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实力不强、服务业比重过低的格局又难以充分吸纳就业和助力居民收入提高。这是造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GDP增速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根本上破解GDP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难题的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创造岗位扩大就业,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奠定新支点。为此,应将调结构和扩就业纳入天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薄文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院长助理 副教授
周立群: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