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展和滨海开发已显现出有别于深圳、浦东等地的独特路径。准确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对于理清发展思路和探索改革着力点十分必要。
本报告认为:1、天津属于后发城市,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高投资、高集聚、高增长是现阶段的重要特征;2、高投资的发展路径凸显了投资可持续性和投融资风险问题;3、充分发挥高投资、高集聚优势,借助增量投资调整优化结构、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4、高增长是金融创新的坚实基础,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日显迫切,应着力发展对接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培育高层次金融需求;5、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来破解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难题。
天津已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始终保持增速高、质量好、效果十分显著的特点,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地位初显。近六年来滨海新区以年均22%的增速领跑全国,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挚,其诱人前景已吸引了世人更多的关注和期盼。
天津发展和滨海开发已显现出有别于深圳、浦东等地的独特路径。准确的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对于理清发展思路和探索下一步改革着力点十分必要。
1、天津属于后发城市,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高投资、高集聚、高增长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发达国家或国内先发地区的发展路径看,城市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一般要经历“由集聚到扩散”的发展历程。所谓集聚是指资源、要素、产业由边缘区向中心区集中,所谓扩散是指资源、要素、产业由中心区向边缘区转移释放。
天津属于后发城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跨越期,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借助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会大大加快,要素和产业的集聚效应也会更明显。高投资、产业高集聚、高增长是现阶段有别于东部先发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
2012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为8871亿元、远高于北京的6463亿、上海的5254亿、广州的3758亿、深圳的2314亿。34%投资增速也高于全国及发达城市水平,居全国高位。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1850亿增加到2012年的8850亿,平均每年增长1000多亿。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68.8%,远高于同期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36.3%、26.1%、27.8%和17.9%。
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一批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群在滨海新区集结, 在天津前120个重大工业项目中有95个分布在滨海新区,按投资额计算83%的重大工业项目投资落在新区。这一高密度的投资和产业集聚在全国是罕见的,也是支撑新区超高速增长的动因所在。
2012年部分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及同比增长速度
城 市
|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
增速(%)
|
固定资产投资
/ GDP
|
天 津
|
8871
|
18.1
|
68.8
|
北 京
|
6463
|
9.3
|
36.3
|
上 海
|
5254
|
4
|
26.1
|
广 州
|
3758
|
10
|
27.8
|
深 圳
|
2314
|
12
|
17.9
|
重 庆
|
9380
|
23
|
81.9
|
全 国
|
---
|
19
|
|
现阶段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也是天津的可行选择。依靠高投资来拉动高增长、高集聚的发展方式带动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提升了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为经济结构调整、新产业体系重构及城市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高投资、高集聚的发展路径凸显了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投资可持续性和投融资风险问题。
能否得到持续的、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并能有效的防控政府预算外融资风险是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破解的一大难题,也是天津新一轮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近年来社会和媒体在关注天津和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同时也对政府主导投资模式提出了一些疑问,如“天津第一能持续多久?”(《经济观察报》)、“天津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等。
这类疑惑反映了对投资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担忧,也包含着对过度依赖政府模式反思。全球经济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及信贷紧缩增大了吸引资金的难度。金融危机后各省市均将发展重心置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地区间项目和资金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主要靠引进国资大项目支撑高增长难保可持续,招商引资的重心应转向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真正成为投资拉动增长的主体,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共同支撑大项目、小企业、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同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预算外融资风险呈加大态势。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仍依赖于政府的“土地财政”和BT融资模式。随着建设周期和规模的扩展,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经营风险也呈加大趋势。为此,应尽早构建早期预警和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控制总量、防范增量、消化存量”的路径降低政府预算外融资风险,阻断政府对融资平台的无限连带偿还责任,鼓励地方融资平台采取股权等方式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