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天津自贸区变综改创新区 政策或优于上海(下)

  其次是在探索的内容上,可能会与上海有所不同。蔡玉胜认为,上海的自贸区模式和上海的经济环境及上海的特点有关系,更侧重于贸易和金融;天津更偏向于制造业,天津如果要建立综合改革创新区,按照中央的要求,应该是希望天津也能走一条符合天津特色的路,比如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希望天津能迈出更大步伐,做出一些示范。

  与上海自贸区脱胎于原有的保税区不同,天津的综合改革创新区一旦扩围到整个滨海新区,它所涵盖的将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区域。在蔡玉胜看来,创新区所需要探索的就不仅是和产业相关,也可能会和社会管理有关,像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肯定是希望天津能做出和上海不一样的探索,如果照搬上海的模式,搞成第二个上海自贸区的话,实际上对于中央来说,不会有太大的示范意义。

  天津要做升级版“自贸区”已得到官方确认。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在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期间表示,天津的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不但要具备上海自贸区所拥有的政策或者特征,更要拥有滨海新区或者天津市自身特点的一些属性。这样就会在原来政策基础上,原来的开放条件上更加的开放。

  据宗国英透露,天津拟申请的试验区范围、面积,包括名字,都与上海有所不同,将是对整个滨海新区实行关于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政策。在宗国英看来,如果申请成功,在全国将是第一个。

  目前在滨海新区内部,不同的功能区正在探索不同的政策试点,比如东疆保税区的融资租赁、中新生态城的意愿结汇。但这些试点政策目前只能在各自功能区域内进行,即便在滨海新区内部,其他区域也无法享受相应政策。宗国英希望,在下轮改革过程中,这些功能区各自拥有的政策优势能够扩展到全区,并在申请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综合示范区的过程中能够给予明确。

  在蔡玉胜看来,要做综合改革创新区就不会只围绕关税、贸易、物流去做,肯定会有产业、社会管理等很多方面内容。当然,中央只提供思路,建议做这方面的创新,具体政策怎么改、方案怎么做,还需要地方去考虑,决定于地方政府的开放程度。

  创新空间

  虽然目前并未有官方消息确认天津之前上报的“自贸区”实施方案被否,不过从各方透露的信息来看,天津上报的方案不符合国家对天津的定位却是事实。

  天津财经大学的一位专家表示,从天津自身来讲肯定希望能将整个滨海新区纳入自贸区范围,但又觉得中央不会答应那么多,现在看来中央开放的力度和决心还是挺高的。

  而据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滨海新区官员表示,其实在去年年底确定的最终方案中,自贸区的覆盖范围已经进行了扩充,将东疆保税港区周边的一些功能区也纳入进来,现在看来还是有点保守了。

  不过在他看来,天津的保守也是事出有因。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后,也尝试进行了一些创新,像天津OTC融资服务平台、私募基金、港股直通车等试点,但受制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运行最好的私募基金行业也曾因为集中出现的一些非法集资的案例而遭受质疑。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现在能给天津的政策,在天津早期的开放中不是没有,但是它就是实行不了。比如港股直通车就因遭遇相关部委的反对而夭折;天津尝试创新的一些交易所,后来也被叫停。

  “过去很多时候天津方面出现的问题其实不是天津的问题,而是你无法动手去操作的问题。”刘刚说。在其看来,此次李克强总理为天津点题“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为天津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比自贸区概念更广泛的一个版本,而且加了“创新”,就是要天津在做的时候不要顾及干预和束缚。

  在享有上海自贸区政策的基础上,如何更好促进服务贸易发展、金融创新,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将成为天津综合改革创新区的新亮点。而在综合改革创新区方案的制定中,区域的合作和联动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蔡玉胜认为,现在争谁是第二批自贸区的思路已经是落后了,谁是第二批不重要,但一定要成为有创新的区域,这个是更关键的。这种创新还要考虑到和区域的联合发展,比如天津作为第三极,应该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是光把新区做大做强,还要去考虑整个京津冀、环渤海区域。

  孙春兰在天津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上谈到改革时也表示,在新一轮改革中,天津要实现新的突破,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视野更宽一些,境界更高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