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杰: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取向与战略选择(上)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内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待加强,区域一体化政策要更注重区域协调政策体系、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建产业示范区域及推进重点地区发展等。
具体的战略选择包括:第一,“区域一体、合作共赢、对外开放”将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立足点,京津冀将重新定位和布局;第二,京津“轴线”将成为区域强中心、两地将成为驱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双核”;第三,京津冀产业合作战略逐渐由“竞争合作”向“合作互促”转型;第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人才、智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可能在三省市间形成良性互动;第五,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区域沿海与腹地、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关系,由沿海或者“新区”突破向海陆联动、辐射周边和腹地发展格局转变。
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政策的趋向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和贸易等利益完成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演化过程。它是在区域战略指导下,通过区域规划、区域政策,以及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和社会经济活动空间优化来完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下的一体化、区域内经济政策一体化和实现要素、市场、政策等全面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内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待加强,政策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距全面区域一体化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过程中,区域一体化政策要更注重区域协调政策体系、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建产业示范区域及推进重点地区发展等。
第一,全面区域一体化战略将成为未来区域发展政策的主导,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机制设计与制度环境建设可能将成为区域政策的基本方向。一方面,区域内目前仍缺乏建立顶层组织设计协调制度“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制度架构,另一方面,区域内人才交流、行业协会等非政府联合组织发育水平尚显不足。从长三角经验来看,长江三角洲1997年成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间发展区同速度提高了近6倍,呈现加速协调发展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建立京津冀区域发展小组或者成立京津冀联合治理委员会建立行政协调机构,制定总体的区域环境、空间和经济总体发展纲要和具体规划,并执行区域一体化执行机制与区域执行委员会的功能可能成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同时,鼓励培育行业协会、法律组织、中介机构、区域招商平台等非政府组织可能也将成为未来的政策指向。
第二,实现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缩小省市间差距的主要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今后长时期内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共同发展环境质量、交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建设将成为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成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于河北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等社会事业的均等化,将成为缩小区域间省市差距的重要措施。
第三,共建产业示范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金融示范基地成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政策的重要抓手,也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导致的地方分割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制度性障碍,它使生产性要素和产品不能按照市场信号的引导在地区间流动,生产要素不能在边际产出最高的生产环节被配置,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不能扩大生产,从而降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绩效。共建产业示范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金融示范基地等有助于打破京津冀区域地方割据,一方面,共建区域消除地方分割的概念,是区域一体化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共建区域较多设立在经济欠发达省市,且多为技术含量较高、产业引领能力较强的经济区域。
第四,继续推进京津冀重点地区发展可能成为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重点地区建设可能成为区域政策的侧重点。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重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对于区域协同能力强的地区先行先试,对于贫困地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地区可能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如贫困县,功能港口等)。
二、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第一,“区域一体、合作共赢、对外开放”将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立足点,京津冀将重新定位和布局。北京将进一步加强其 “人文、科技和绿色”的首都新特点,天津将继续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河北则积极对接“首都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城乡一体化”为抓手。
北京已进入了“国际大都市”的全面建设时期,主要任务是重点建设“世界城市”,一方面,北京将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将成为北京发展的“双轮驱动”,“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将成为北京发展“两大动力”;另一方面,北京需要区域腹地支撑,需要通过与津冀的合作以实现在环境治理、产业升级、服务功能提升,这也会推进北京构建“首都经济圈”,通过合作整合区域资源、共同治理环境、构造合理产业布局。
天津将继续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通过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高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三改一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推动落实与北京形成在产业、科技、环境、人才、交通、教育等方面的框架协议。
河北战略则呈现“沿海化”和“环首都经济圈与中原经济区”的格局,并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跨域发展。主动承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及要素辐射,建设“13县1圈4区6基地”,促进京津冀形成交通、产业、资源、环境等互联共建,推进一体化建设;依托邯郸、邢台地理优势,形成于中原经济区融合对接的新格局,打造邯郸国际陆港,联通黄骅等沿海港口城市。
由此可见,在定位上,京津冀整体发展战略更趋向于构建兼具“国际港口能力的泛首都经济圈”,而京津冀三省市将以“错位发展”、“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为主要原则,定位产业、人才、交通、环境、科技等资源和要素的合理化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