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杰: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打造“中国硅谷”

201486日,北京、天津两地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在天津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备受关注。根据合作协议,两市将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选取适当区域,推进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整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等政策优势,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成为符合京津资源禀赋、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示范园区。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周国林认为,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合作,可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北京主要是研发方面的优势,滨海新区是产业方面的优势,应该是上、下游结合。实际上你们的研发力量也不弱,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包括其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但北京可能更集中一些。滨海新区侧重在产品开发方面,北京中关村主要是在研究开发方面,所以这两方结合起来,大有发展前景。作为中国信息产业高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截至2012年年底,中关村的面积已经扩展到488平方公里,从业人员158万多人,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

  与有着多年历史积淀的北京中关村相比,滨海新区则是后起之秀。2005年,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并逐步形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八大支柱产业。2013年,滨海新区DDP突破8000亿元。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科技产业也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7000多家,201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收入突破400亿,从业人员总量达到58万多人。

  滨海新区科委主任黄亚楼认为,滨海新区在承接北京科技资源,与北京共同打造京津创新共同体方面,具有多种优势。黄亚楼说,我们的优势还是在整体产业这方面,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比如说用地、配套的厂房以及我们产业链上的配套。另外商务成本比中关村低,再加上滨海新区现在的政策优势越来越凸显。除了大的国家战略,开发开放和京津冀一体化,我们具体政策上的一些优势越来越明显。最近正在要实施双自区,一个是自由贸易区,一个是自主创新示范区,都在批复当中。这两个区域批复之后,我们会在政策方面有更多突破,更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三年来,平均每年都有300多家企业从北京来到滨海新区发展。然而,与北京相比,滨海新区在人才和金融环境等方面,仍然有所缺失。展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坐落在滨海新区的一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公司高级战略合作主管陈天翔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题。

   业界人士和专家认为,京津两地携手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有望打造中国最大的科技产业中心,形成中国硅谷。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地的科技产业与美国硅谷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金杰博士说:第一点是人才方面的差距,因为硅谷聚集了全世界的高端人才。第二点,从技术上来看,硅谷已经起到一个世界科技创新先锋的作用。目前来看,京津科技一体化并没有形成这样的优势。第三,从科技氛围来看,硅谷是以自由的集聚来形成一股科技的力量,我们要学习硅谷如何运用市场化的机制,让更多国内国际的科技资源聚集到京津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闭环。

  王金杰博士认为,京津两地应该以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契机,打破地区壁垒,建立强化科技扶持和服务、弱化行政体制和地方博弈的京津科技发展机制,将创新创业能力辐射整个城市群。

  王金杰:第一点就是依托武清高村、北辰、东丽、宝坻、滨海新区等建立科技产业园,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等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第二是鼓励科技共同体相互依托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科技基金等形式入股科技企业,形成以所有权、治理结构、资金结构等为纽带的京津科技共同体。第三是推进研发、实验、交易、转化、生产等功能一体化,建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一体化示范行业,形成技术不分家,研产销一体化的新科技及产业链条。第四是共建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中关村科技资源、管理经验和品牌优势,一揽子输出天津的通道,保障科技人才、科技资源及创新环境的顺畅输出和合理配置,完善交通和生活配套服务体系。

对于京津合作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能否使中国硅谷浮出水面,滨海新区科委主任黄亚楼这样回答道:两地的合作应该会超越硅谷,因为两地的这种资源不是硅谷所能比的。硅谷的确是有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学在里头,但是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在发展,所以我觉得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实施后,我们未来的目标应该是超越硅谷,而不是再造一个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