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突破领域之一,产业协同发展对于促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壁垒、机制壁垒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合理确定京津冀产业发展定位:北京市应坚持总部经济、消费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区域产业创新策源地作用;天津应立足北方经济中心功能定位,加快发展航运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河北省应围绕中国北方新型工业化基地发展定位,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形成符合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
北京在产业发展上,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讲大局,看长远,为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要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大力发展与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天津应加强与京冀的上下游产业协作,把对接重点放在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规划建设高新科技产业带,推进未来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等功能平台建设,积极开展金融、信息、会展、旅游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合作,主动承接养老、医疗、教育机构转移。
河北的发展重点应为“造平台”和“建机制”:“造平台”就是重点发展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周边城市和中小卫星城市,发展产业集聚区,来承接首都的产业转移;“建机制”就是在河北省级层面,建立一个协调机制来对接北京和天津,保障协同发展顺利推进。
根据空间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功能导向,基于产业合理分工的原则,围绕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带动作用显著的优势产业链,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一批新的园区、合作区为支撑点,以区域的主要交通干线等为轴线,以“企业拉动、项目带动、集群驱动、区域联动”的“四动模式”为引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一轴四带”的空间格局,全面增强整个区域产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轴”即为“京津核心发展轴”,也可称为京津冀科技发展新干线。重点依托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及产业化载体,引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京津冀科技新干线,形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主轴线和主要城镇集聚带,辐射带动东南平原区发展。
“四带”即北部生态涵养带、滨海产业聚集带、京保石产业发展带和京唐秦产业发展带。
北部生态涵养带主要包括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及京津的北部山区,积极开展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融合,建成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绿色能源与生态产品供给基地。
滨海产业聚集带,包括天津的滨海新区及河北的秦皇岛、唐山和沧州的沿海区域,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为主的服务业,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产业集聚带。
京保石产业发展带,主要以京广线为主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积极承接京津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兴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带,辐射带动冀中南地区加快发展。
京唐秦产业发展带,主要以京唐秦交通沿线为发展轴,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原材料产业升级改造,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形成京津冀区域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发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