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泽:天津港口岸扩大开放凸显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

日前,国务院批准天津港口岸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计划,开放水域总面积从470平方公里扩大到1590平方公里,码头岸线总长从78.9公里增至148公里,批准新建码头泊位71个。一个北至中心渔港、南至南港港区全线开放的口岸大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据天津港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5亿吨,同比增长4.3%。其中,国际物流业完成54.7亿元,增幅42.1%,并恢复了马士基、达飞印巴航线,使天津港航线总数达到120条。天津港已经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2017年全部港区 将真正开放

港口和口岸是滨海新区实现开发开放的核心资源。在国务院此次批复后,天津港口岸开放水域面积为1590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由南至北实现了南港工业区、高沙岭港区、北塘港区和中心渔港四个港区71个泊位的全线开放。"国务院的这次批复主要是国家级的政策支撑,即同意这一区域开放,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要等新的港区包括码头、泊位等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口岸开放。根据规定,在国家下发正式批文之后,三年之内要对开放区域内口岸进行验收。这也就是说,在2017年,经过验收之后,四个港区将全部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外开放。"天津市人民政府口岸服务办公室口岸管理处副处长高玉庆告诉记者。

"与老港区相比,新扩大开放港区的主要特点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都是新兴的临港产业。"高玉庆说。根据目前的规划,南港工业区将打造成世界级的重型化工产业基地,高沙岭港区所在的临港经济区定位为中国北方重型装备制造基地,而北塘港区和中心渔港则致力于旅游休闲、涉外渔业和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以南港工业区为例,根据开放口岸的具体布局,重点支持该港区发展石油化工、LNG和现代物流等产业,而相应的配套码头也都是配合产业发展而建的液体化工码头,拥有专业化的管廊、灌区,口岸监管设施设备也与目前传统的散货码头、杂货码头有所不同,建设标准很高,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码头。"高玉庆介绍说。

目前,南港工业区已经建成3个码头共13个泊位,规划总泊位48个,在配套服务设施方面,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已经竣工,明年通过联合验收后即可启用。"在四个港区中,南港工业区建设进度较快,将在四个港区内首先实现口岸对外开放,继南港工业区之后,中心渔港有望成为第二个对外开放口岸。"高玉庆告诉记者。

更大力度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3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位居世界第四位,同比增长5%,而此次口岸扩大对外开放后,以目前的增长速度,在现有增量的基础上,天津港的国际贸易吞吐量将得到巨大增加,为实现天津市建设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口岸开放支撑。

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计划'的获批,有助于促进京津冀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合理分工,提升港口集聚度和全球竞争力。"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云泽教授表示。

"本次开放区域的扩大,不仅是地域层面,而将会更多体现在政策开放力度和制度创新力度加大,更好地服务支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马云泽表示,天津港经济腹地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随着京津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腹地经济将加速发展,天津港未来承接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马云泽分析说,近年来,天津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开展对外贸易取得良好开端,特别是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扩大外贸有诸多优势。目前,东疆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最主要的飞机和国际船舶融资租赁集聚地,逐步形成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的东疆租赁品牌。据统计,东疆累计注册租赁企业超过400家,飞机租赁、国际船舶租赁业务占全国总量比重超过90%,连续三年实现100%的增长。以融资租赁为核心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将天津港建设成为中国租赁业的示范基地和世界租赁业的合作基地,带动天津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推动京津冀制造业的现代化。这既是天津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也是天津带动内陆地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开放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