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胜:新常态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与创新(下)

第四城乡结构更加均衡。

结构问题里面的另一重含义就是城乡结构,也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在过去我们国家刚性的户口制度的约束下,中国的城市化是以每年1%的速度发展了30年。这是很大的成绩,是很大的进展,这是旧常态,过去的常态。但是这种城市化率也是不可持续的,会缓慢的降下来。要以可持续的速度,适当降低的速度继续城市化,这应当是一种常态。另外相对这种城乡间的机械变化,城市化率是机械性的变化为主,乡村内部变化缓慢得多,因此城乡差别在前些年本来就已经很大的基础上,实际上城乡之间的差别减小得不多。这种状况是旧常态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城乡严重不平衡的发展,是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偏向型发展导致的问题,因此也是不可持续的。要向消费型转变,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向小康经济发展,那就必须向城乡平衡性过渡,向这样一个方向来过渡。或者一定时期,我认为应当要向农村偏向型发展。我们中央政府多次提出来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确是越来越重视。但是重视的程度和实际实施的程度究竟怎么样?农村现在真正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大家可以考察一下究竟怎么样?所以总的来说,一定时期偏向于农村,我觉得才能尽快的纠正这种不平衡。

第五地区结构更加均衡。

我用的都是“更加”这个词,与此相关的就是区域的不平衡问题,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大致说来,农村农民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集中在东部,因此城乡不平衡,也就是中国地域上的中东西部的不平衡问题。西部农村的欠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是旧常态。跟前面相关的,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就要寻求平衡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视西部的发展,和重视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是相一致的,这应当是新常态下集中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可持续,才是一种新常态,才能够形成一种新常态。不然的话,又会回到旧常态。

总而言之,所谓新常态在我看来就是要以适当的中等速度,污染不断的减少,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城乡差别,区域结构等等逐渐平衡的状态,这么一种经济发展的态势就叫新常态。具有这一类特点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可持续的,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也就不能称为一种新常态。

第六推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

当然在新常态的条件下,还有很多新特点,我说的是几个,具体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从金融角度,刚才晓求主任谈得非常好,他谈了很多。从启发、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推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如果说80年代,大家想一想农村启动的改革是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也就是包干到户为主,1984年、1985年,在座有一些年轻的同志不一定很了解,1984年、1985年农村实行包干到户,一下子把农村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了。城市现在需要什么呢?就需要创业积极性的激发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居民,城市的市民他要富裕,要进入小康,要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这都是写在中央文件里的。靠什么?靠打工?靠增加就业?我觉得在目前的阶段,克强总理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特别强调的就是城市的创业。现在我觉得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工商注册体制的变化,实际上这个体制的变化是极大的,为城市居民大众创业打下了非常好的体制基础。现在1块钱也可以注册,刚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注册,不需要多少钱,不需要验资,也不需要专门的办公室,在家里也可以按电话办公。所以我觉得,把大众创业,农村创业的这个问题提出来,是今后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很重要的问题。

第七金融创新和监督管理要适应新常态。

适应这种常态,才能推动新常态条件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否则就障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从金融角度来看,刚才晓求主任讲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网络金融、农村金融、农村土地抵押、农村房地产金融等等,他特别谈到了阿里巴巴,大家知道,阿里巴巴最后在美国上市,在国内试,在香港试,最后到美国去上市。这能说明什么问题?我觉得他讲的核心还是说中国在资本市场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的。如果阿里巴巴在中国能够上市的话,我觉得会带动更多人成功。当然了,阿里巴巴我觉得马云确实还是坚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支持中小企业,就是前面我说的创业,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等等。而且他说要把这个上市融资用在中国农村,在农村发展物流、网络金融等等。现在从网上购物,推动农村的发展,网络金融提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有关资料反映,农村居民通过网上进行购物可能比城市还多。有一系列的问题,我这里重点说一下网络金融,农村一系列金融的改革都是很重要的。利率市场化,经济证券化等等,这都是要认真研究的,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才能够真正形成新常态下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一些切切实实的措施。否则,如果没有认清这些道理,盲目的加强监管,盲目的不适当的监管,可能就会扼杀了一些金融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