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国金融业创新峰会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举行,此次峰会的主题是《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业改革开放》。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出席论坛并做了主旨发言。
陈宗胜:首先祝贺金博会的召开和2014中国金融创新峰会的顺利召开,感谢组委会每年都邀请我来参加金博会。按照大会的要求,我简单讲一下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金融创新及监管,主要是谈一谈我对新常态的理解,然后提示一下关于金融方面的改革。
新常态的概念是从总书记提出来之后,中央的一些文件当中提出来成为一个热点词汇。现在大家的讲话都愿意来谈新常态条件下金融改革、经济发展、社会开放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所以它成为一些基本问题。但是什么是新常态?日期其实还是不完全统一。简单的说,新常态肯定是相对旧常态,或者叫做传统常态,或者是过去常态来说的。那么过去这个常态是什么概念呢?针对它我们就可以把新常态这个概念搞清楚。旧的常态我觉得是不是可以简单的说就是速度比较快,结构单一,污染严重,经济各方面不平衡等等,我们简单的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前些年中国经济的这么一种常态呢?如果可以这样理解过去的常态的话,相对而言,我认为新常态应当具有下列一些特点,我讲七个方面。
第一是速度下降到适当的位置。
是什么样的程度呢?什么是适度的程度?究竟是8%、6%还是7%呢?还是无法定论的,也无法给一个确切和肯定的结论。但是要研究,有人认为它是与潜在增长率相一致的增长率,理论界很多人谈这个问题,把这个标准搬出来。什么是潜在的增长率?也是有问题,理论上说,要与相应的要素适应,这当然是静止的看问题。这句话本身就是静止的看问题,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现有的资金、劳动,也包括现有的体制相叠加决定了增长率。但是究竟是多少?看来我们只能确立一个范围,就是按照潜在增长率,有人试图把它说成是一个数字7%或者8%,但是实际上一定是一个范围。也有人用历史法来推测,把过去的增长率都罗列起来,然后用回归或者别的办法来预测一下,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中速或者下降?这个趋势怎么样来预测呢?也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不容易判断准确的问题。还有人说,新常态下的增长率就是保证就业不下降的增长率,我们国家就业很重要,所以也把就业不下降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当然从高速到中速,从短期看技术条件一定的时候,肯定是存在着增长率和就业率稳定相关的关系。过去我们都说过,8%是保证就业的一个基本的增长率。但是现在有些学者研究说,中国现在因为结构转换,原来说的增长率和就业的关系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增长率下降,就业却可以上升,这道理是什么呢?道理就是不同的经济结构有不同的就业率,这当然是很明显的。或者是西方经济学里面讲的劳动资本的比例变了,这个结构变了,必然要影响增长率和就业率之间关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都是在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当中才能观察出来,回过头来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但是往前看,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比例呢?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我在这里只是把问题提出来,总而言之,就增长率来看,之前有的时候是超过两位数速度的增长,这种速度显然是不可持续,一定要下降,一定要比先前的速度要低,可能是一个中等速度,并且要持续一段时间,才是新常态所要求的速度。但是究竟是多少,下降多少,我认为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要每年都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根据潜在要素,根据历史规律等等有一个大致的分析,也就是说,就中国目前的要素供给和结构,还有体制情况看,我们可以说中国目前的速度6%到8%,我觉得都是可以的,都是可持续的,也许高一点,也许低一点。总的来说,可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这么一种速度,应当是属于适应现在的新常态。
同一个时期,在各个地区也不同,不能强求各地都一样,都按照7%的速度,那也不现实。因为各个地区的要素禀赋情况不同,技术条件、体制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过去几年有的大城市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他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地区增长速度就可能下降得更快一些。但是还有一些地区过去两个五年计划都是10%以上的速度,比如说天津上一个五年计划是10%到15%左右的速度,现在这样一些地区我觉得保持着较高一点的速度,10%左右的速度。比如天津上半年是10.4%,这就是可以的。总的来说,像天津这种情况,跟上海这种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城市相比可以更快一点,这也是新常态,如果过低或者过高都是不可持续的,是不可持续的,也不是属于新常态。所以我对于新常态下速度的认识有这样一些考虑。
第二环境方面,更加绿色,更加低碳,更加友好。
过去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等问题,是旧常态下积累的非常负面的东西。但是这是环境到了一定曲线之后表现出来的规律,很多人实际上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国际友人以及我们国家都指出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要注意环境,像发达国家早就讨论过环境外部性这些问题,但是仍然是没有解决,仍然是发展到现在,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过去仍然可以达成共识,也就是说问题不积累到一定量的程度,不达到一定的顶尖,不足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所以也就无法彻底改变,这就是规律。规律是存在的,人们认识到这个规律,试图按照这个规律改变一下或者削弱,但是实际上还是不一样。这个旧常态是不可持续的,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变化。过去这种情况是旧的快速增长付出代价,是必须付出的成本。现在转型,要求彻底改变这一模式,已经取得了共识,现在大家都从教训当中取得了共识。这就是新常态的特点,就是说必须在保持环境绿色、低碳等等的前提下,以节能降耗为特点,追求适当的发展速度和模式,这样才能够持续,才能够成为常态。但是污染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要持续坚决的推进才能见成效。我们看到了这个趋势,取得了共识,那么继续推进不是说明天就可以达到的,雾霾是最重要的案例。
第三结构更加均衡。
这个含义更多,也应该理解成是一种趋势。首先是产业结构,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是工业化,重化工业的阶段,旧常态是全国各地总的GDP当中工业化的比重占到50%以上,其中重化工业在工业当中又占比较大的比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对这类工业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的任务接近完成,产业结构要向轻型化的方向发展,向第三产业服务业方向发展。因为这个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要适应为人民服务,适应人的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就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同样,我们只是说方向的变化,至于具体总的结构是多少,比例多大,各地情况如何,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说北京、天津、河北这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的产业比例是非常典型的,北京一二三产业分别是1%、29%,70%;天津是1%、50%、49%;河北是1%、75%和24%,很厉害,这三个地区北京一个是服务型的,服务产业占70%,河北是工业型的,75%、24%。在全国总体是向服务型、消费型经济转变的过程当中,在工业比重不断缩小,三产不断扩大的过程当中,各地区还是要以自己的基础为前提来发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有符合总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往后退,就是可持续,就是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