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文创中心助推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再起——2014开年访

2006年,天津人均GDP达到5117美元,具备了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产业条件和市场需求。2007年,《天津发展创意产业战略研究》出炉;期间,以凌奥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园兴起,由此媒体定义:2007,天津的创意产业元年。

此间,以康军、张彦霖为代表的旗手,为天津的创意产业(或称之:天津文化创意产业)鼓与吹;此后,阵容有所壮大,学者谢思全与王琳等加入。有争议更有共识:天津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巨大社会需求、良好存量资源和丰厚文化底蕴,完全可以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提升,增强城市竞争力。启蒙也罢宣讲也罢,天津在这一轮发展中没有被落下。

之后,在各方的合力推动下,天津把重视发展创意产业摆上议事日程,黄兴国市长明确提出,要从战略上考虑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彼时,在相关的报道专题中,人民网天津视窗慷慨陈词:创意产业正影响着中国,革新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创意产业必将改变天津,推动天津发展。而后数年,坊间业态渐起。

7年后回首,盘点一下:天津的创意产业发展几何,是否正遭遇爆发和喧嚣之后的七年之痒,那些红极一时的创意企业、创意园区、创意人才以及做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今何在?

7年后,在天津的发展脉络是否能够得以验证: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创产业活跃地区相比,天津的创意产业的特征和特色在哪里,差异在哪,差距是否在拉大?

人民网天津视窗在2007年曾推出天津创意产业的突变与方向专题;七年后,带着好奇,希望更加理性、实际地来审视天津创意产业的发展。由此,联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与两岸文创人才培训基地推出系列专题《七年之痒天津创意产业绘本》,通过具体的走访,记录天津创意产业的微观生态,写真天津创意产业实体发展模样,试图寻找产业风暴过后,另一拨风潮的崛起。

(本文中的谢思全、康军、王琳均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