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

2014.03.24 来源:天津日报

(刘东涛:环渤海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亲自主持座谈会,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统一认识、顶层设计,协同推进、产业对接、优化布局、生态环境、交通网络、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为京津冀更加科学持续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主持会议,专门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最高层面,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突破。

从概念上看,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合作发展是有区别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客体和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合作发展强调的是合作双方就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合作;而协同发展更加强调多方发展主体行为的协同性、顶层设计的协同性、体制机制的协同性,就像一个钟表,所有的齿轮、发条都相互咬在一起协调运转。具体地说,京津冀各方都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形成合力,真正形成协同联动发展的机制。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首都所在地,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重要港口群、城市群集中地,在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治稳定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变,近年来在合作发展方面已迈出可喜步伐。但是,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尚不尽如人意,其发展理念、发展活力以及市场化进程,尤其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力方面,还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中相互掣肘、市场壁垒、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的矛盾突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本着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原则,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多层并举。要积极倡导、推动国家和区域各方,共同加快构建和完善覆盖京津冀的现代化大交通网络,加快形成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运输动脉和高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天津港为京冀和广大中西部腹地的服务能力。继续规划建设延伸城际间快速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网,增强区域内城市间通勤能力,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要依托天津的产业综合配套、商务功能区和基础设施优势,加快完善软件服务功能,借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机遇,主动搞好产业对接,接纳其一部分高端制造业、物流业、会展创意设计等产业入驻滨海新区。特别是积极吸引首都有关部委、央企、集团、总会等机构入驻小白楼、于家堡、响螺湾等中心商务区;利用河北省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的优势,积极推进天津金融、保险、基金、融资租赁机构和有实力的工商企业、集团到河北省寻求发展;组织推进各区县、各行业、大院大所与京冀各市、区、县建立友好区县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加强与京冀间干部、人才的相互交流,扩大互派干部挂职范围和领域;加强京津冀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推进污染、雾霾、灾害、食品安全等方面联防联控;要充分发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港保税港区、空港物流经济区的优势,加快建设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示范区,继续向国家争取自由贸易港区的政策;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继续清理和废止那些阻止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性文件法规,消除行政壁垒,降低行政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和支持这些机构加强与京冀地区相关机构的合作交流,就协同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合作开展调查研究,联合举办交流研讨,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然要求国家层面有一个超越于京津冀各方利益的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搞好顶层设计,统筹组织规划的编制,制定促进协同发展、科学发展的政策,协调发展中的矛盾和重大问题,检查评价协同发展的绩效。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方应积极促进这一机构和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