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打造京津“双城记”拉开大幕。27日,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提出,要“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多年来“灯下黑”的历史能否终结?人民网天津视窗策划推出“机遇”系列访谈,第一时间力邀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独家解读,汇聚各方智力,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本期专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
人民网·天津视窗3月1日电: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天津、河北为什么相对积极呢?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谈到,因为这两个省市都试图通过区域合作,放大市场,解决新一轮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而解决它的活力问题。这是其一。
第二,取决自身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向外延伸,都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行政规划和界限,内在也要求向外扩展,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往外延伸,现在还存在诸多的壁垒。
第三,在自身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个省市在它的空间范围内,破解不了的问题。包括交通的拥堵、人口的集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都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来解决。因此,省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始扩大,但在现有的行政体制框架下,这个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因此三个省市都在呼吁中央,在一点上大家有共识。都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京津冀或者环渤海统一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反过来讲,自己能协调吗?能否通过成立一个联盟,选一个头出来领导?事实而言,做不到。
周立群认为,这个时候,整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开始“由竞争大于合作”,转向在“合作中获得共赢”。思路开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