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章凤等:滨海新区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应对建议(下)

二、企业人才需求反映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人才素质有待提升,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人才结构还不能与新区的产业水平和结构变动相适。一是企业现有人才素质总体偏低,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亟需提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人才缺口较大。三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尤其是各类成熟型、领军型人才严重匮乏。四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紧缺。现有的人才储备量和人才素质难以满足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以及金融服务、物联网、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领域专业人才高度紧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问题尤其突出。

2、人才中介和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人才服务平台尚须完善

一是人才中介和人才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新区人才中介机构数量较少、层次不高、种类不全等问题突出。人才服务机构市场化程度低,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从招聘渠道来看,目前六成以上企业人才招聘以网络招聘、校园招聘、大型招聘会等公开人才招聘渠道为主,职业中介机构、人才交流活动、猎头公司等非公开化的职业化人才招聘渠道所占比重仅为24.8%。二是人才载体平台和人才引进政策覆盖范围不足,这是企业中低端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及配偶工作、税收及社会福利待遇等政策性问题依然是制约企业中低端人才引进的重要瓶颈。三是地区经济活力相对不足、城市配套设施相对薄弱,这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高层次人才更注重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活力,人才市场开放程度,城市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以及个人的长期发展前景等问题。这是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最大的难题和最迫切的诉求。

3、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政府人才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的企业人才培训问题和困难较多。一是形式单一,仍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企业与高校、专门培训机构建立外部合作培训的是极少数。二是民营企业培训投入相对较小、时间较短、稳定性较差。三是企业对人才培训绩效满意度较低,培训积极性不高。四是政府人才培训支持方式较为薄弱,没有形成针对专门人才的培训体系,人才培训工作机制有待创新。

4、高、精、专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专业技术型和中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其主要原因:一是个人待遇和发展问题,约有32.7%的被调查企业选择工资待遇,28.4%选择发展机会,28.4%选择工作强度与环境不适应等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二是政府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户籍、住房、税收优惠、子女教育及配偶工作等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交通、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等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5、对政府人才工作满意程度尚可,人才政策类力度尚需加大

新区企业对政府人才政策基本满意,但是,对政府人才市场培育,健全政府工作制度等政策认可度不高:这一方面由于人才政策实施不到位、与企业需求错位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人才政策发布渠道单一,政策信息不通畅,造成企业对政府人才政策了解不全面、不及时,进而造成人才政策落实困难。同时,由于政府对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实行“一刀切”的人才政策,存在政策灵活性和针对性较差、与企业现实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三、企业人才工作的重点及对策建议

1、突出重点,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规模,形成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符合的高、中、低多层次的人才结构。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突出抓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着重引进携带可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并培养战略新兴产业的科技精英、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金融文创等专业人才。注意高、中、低层次人才的匹配与调整,形成多层次协调的人才结构体系;加大主导产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开发力度,并予以政策倾斜;通过“增量优化”与“存量优化”的双路径,实现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

2、整合内外资源,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人力资源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和多元化人才市场环境。

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建立专业化、高水平的公共人力资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人才招聘服务。健全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市场,引进和聚集一批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形成政府、企业、人才服务机构多元、多层交流平台与人才保障服务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引人与引智、引才与引团队、引才与引项目相统一的走出去战略,使之成为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

 

3、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布局、产业升级相适应,提高人才培训服务水平。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培养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人才结构优化的重点是开发科技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是开发专业服务人才。建立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结合,政府推动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平台。

4、增强人才汇聚吸引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聚集高层次人才,丰富人才特区的内涵。

优化人才政策环境,编制新区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宏观引导;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有针对性的为企业人才提供补贴和便利,以提高高层次人才在福利待遇上的满意度;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刚性调入和兼职兼薪、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科技咨询等柔性流动形式,聚集人才;公共服务部门继续简化智力引进手续、职称评审、户口申报等程序,灵活运用政策,为紧缺人才创造便利条件;加大力度宣传人才政策和创业就业环境,在创业项目资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实和丰富建设人才特区的内涵。

5、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一体化人才管理制度,建立灵活的一体化人才管理制度,增强人才工作协作力。

创新人才优先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三者结合的人才投入体系,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专业的人才政策信息传播渠道,推进人才政策信息及时、畅通、高效的下达企业;提升产业人才聚集开发支持政策,完善产学研合作促进政策,形成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拓展“一企一策”人才工作试点覆盖范围,按照行业、企业类型等,落实一企一策服务实效,建立适应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一体化人才服务机制;坚持“刚柔引进并重,引才引智并举”原则,使人才工作覆盖到各类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及各类专业社团和行业协会,发挥其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积极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大人才网络格局。

 

 

 

 

(作者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