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杰:着眼京津冀整体利益,谋划天津发展思路

一、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天津参与合作的切入点,提升京津冀的国际战略地位

从明确天津在京津冀合作中的地位和优势,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天津切入合作的战略重点。借助滨海新区成为自贸区的发展机遇,依托其作为国际港口的重要地位,突出天津作为京津冀整体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定位;通过规划新区自由投资与贸易、国际航运与物流、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高技术和高端产业聚集等优质要素与产业的聚集,与京冀共同聚焦自贸区优势,提出天津与北京形成的“国际港口-国际城市”的战略布局,提出与河北形成的“沧州-黄骅-滨海新区-曹妃甸-秦皇岛”的沿海港口群落,提升京津冀整体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突出天津作为“国际港口”、“高端制造”、“开放经济”的战略定位,加快无水港、物流、金融服务和交易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布局,抢占口岸结算、金融创新、大数据存储处理等新兴领域的战略高地,以深化国际航运、物流一体化和电子口岸互动合作为具体切入点,发挥在区域中的辐射和服务的功能,以乘数效应带动京津冀腹地的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务、总部经济的发展,提升渤海湾作为国际港口的重要地位,拓宽京津冀作为港口群落腹地的国际市场。

二、以共建产业园为载体,尝试与京冀连通产业合作网络

20133月以来,天津与京、冀相互签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框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金融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河北天津产业转移园区”、“天津北戴河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等一批新的园区、合作区,这为天津与京、冀建立产业合作网络奠定的良好的合作基础。

通过产业园区共建的形式,天津可形成产业的承接与转移以及区域之间产业优势互补发展。以产业合作共建带动区域间企业交流、要素流动、技术溢出、人才培养等,形成以园区共建的“点线”合作带动生产要素、企业主体、产业链条的“合作网络”,形成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利益共享格局;

从共建形式上看,双方政府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先导型企业与地方政府合建、跨省市间园区共建产业园区、高校与地方政府合建等模式,以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

从产业发展需求和脉络来看,园区发展将主要依托北京中关村、总部经济、文化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国际港口、金融创新、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京津冀区域内金融创新、科技研发转化、航运物流、文化创意、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等共建产业园区,实现区域内整体产业链的互动;

从分工形势上看,共建产业园区一般采取股份合作模式,共建园区管委会、投资开发公司等作为管理机构,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北京、天津合作方更多承担技术支撑、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职能,天津、河北等合作方则更多承担园区选址、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日常维护等职能。

三、率先构建中介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资源与要素的自由流动

“区域经济发展、业合理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对接、公平的福利制度”将成为京津冀整体的发展目标,区域“协调、公平、发展、改革”等将成为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的新主题。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是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约束和体制创新,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将构造一系列正式的制度约束与非制度约束的资源配置模式。而由地方政府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企业孵化器、行业协会、研发转化机构等第三方服务平台,将促进区域内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及要素的自由流动。

天津可通过构建“行业协会、人才培养平台、产业信息平台、创新体系”等中介机构为着力点:第一、天津可试图通过选择已有趋型的区域性联盟、协会等中介平台加以扶持,将其纳入新一轮改革的内容,将政府的某些职能分解或下放给联盟来承担,如标准制定、治理规范、发展规划、监管措施甚至分配机制等;第二、天津可根据区域发展急需培育组建新的联盟,赋予其一些专事功能与特殊属性,使之成为区域资源整合的市场主体和纽带,服务和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如京津的“研发转化生产”合作和“总部服务生产”联盟,“海陆空”联动交通体系、互联电子口岸、人才与产业信息联盟(平台),以此推进双城合作的新抓手。

四、依托天津产业基金、邮轮母港等产业特色,构建“生态补偿基金”、“国际化旅游航线”等准公共品,作为区域主体务实合作的切入点

区域一体化发展动因源于各利益体的相关性,而交通、旅游、环境治理具有公共品属性,涉及到各利益相关者,也就成为区域协调和构建一体化“公共利益机制”的突破口。一体化进程将使京津冀呈现出承载力更强、交通体系更密布、旅游格局更为网络化、环境保护的共享-补偿机制更坚实。

天津可率先筹划建立“环境修复和补偿共同基金”,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保障。在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京津应对河北相关地区进行一定的补偿。以此为抓手,建立区域合作互补互惠、融合共享的新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可借助滨海新区作为国际港口的天然优势,协同北京、河北形成“旅游加会展”、“海陆空”、“智能旅游”等引领区域旅游线路和功能的延展;并筹划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的旅游服务信息与咨询系统,促进京津冀在“规划、市场、信息、标准和服务”方面互连互接,以此提升京津冀公共旅游产品的质量。

         (王金杰: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