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晓:银行业发展趋势及渤海银行的战略应对(上)

2013年,受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规范增强、同业跨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显著下滑。2014年,银行业还将面临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生息资产规模扩张放缓、流动性偏紧、净息差收窄、存量资产风险暴露等多重压力和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实施战略转型,强化全面风险控制,以应对全新的经营形势。

一、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形势

1.流动性将长期趋紧

2000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末M2GDP比率高达176%,经济货币化程度远远超过发达经济体。为消化庞大的货币存量,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逐步严格控制基础货币增长。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为实现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影子银行过度膨胀、对银行体系业已形成的资金错配进行纠偏和调整等一系列目标,职能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去杠杆化”,包括年初银监会发布8号文规范非标和理财业务,央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减释“流量”等。2013年中和年末货币市场两次出现“钱荒”,货币政策紧平衡状态明显。近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107号文),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流动性趋紧状态将进一步延续。

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综合改革方案的落实,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的主体。前不久,普华永道和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显示,农林牧渔业将成为信贷重点支持行业,公司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将得到大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必将带动银行业随之调整资产投向和业务结构,以适应新时期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3.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

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存款利率逐步放开的最后阶段。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整体改革部署,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是2014年金融领域深化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预计央行将通过完善贷款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和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和个人大额存单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等措施予以推进。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业将承受净息差收窄、负债成本抬升、为追求高资产收益率改变风险偏好等经营压力。

4.行业准入门槛降低

国家制度层面正在推动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进一步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民营银行建设步伐加快,从20137月金融“国十条”的“尝试”设立民营银行到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设立民营银行,再到2014年初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的“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5家”,民营银行将成为新的竞争主体。同时,根据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社区银行将以批量化的方式进行审批,成为中型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开展社区金融和小微金融的重要依托。

5.市场开放步伐加快

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提高中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从银行业的视角来看,随着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地,围绕投融资和贸易服务的便利化,商业银行需要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条件下,开展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产品创新以及离岸人民币存款、兑换、发债、投资、清算、资金等业务,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源和参与竞争。

6.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

2013年互联网金融浪潮席卷而来,其对支付工具的替代、客户消费行为的屏蔽、金融产品消费渠道分流及资金融通脱媒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强有力的跨界竞争。近日,国办出台的107号文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规定金融机构借助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需遵守业务范围规定,不得因技术手段的改进而超范围经营。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金融将促使银行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根本转变。

二、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

1. 在变革中加快战略转型,探索综合化经营模式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显示,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银行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向新业务、新产品的资源配置力度”(90.9%);其他三项主要战略措施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重点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和经营模式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变(占比均为68.2%)。此外,主要商业银行纷纷试水综合化经营,通过并购、参股、新设等方式涉足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领域,在多个机构平台上开展业务联动和创新,通过联动营销、交叉销售等方式,为核心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盈利渠道,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 积极发展绿色信贷,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

2014年,过剩产能贷款、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理财等创新产品将成为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事实上,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这些领域中的一些风险已经开始暴露,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已经连续8个季度上升。2013114,银监会召开了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等29家银行业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签署《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银行业通过实施绿色信贷,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时,逐渐将金融资源从过剩产能中转移出来,投向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减排、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如兴业银行遵循赤道原则,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覆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包括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等众多项目类型和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各个主流行业,截至20139月末,该行累计开展绿色金融融资超过3200亿元,绿色融资余额近2000亿元,占对公信贷余额的比例接近10%,成为企业金融业务和盈利的重要增长点,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调整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释放管理创新红利

顺畅高效、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经营管理体系和架构是决定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013年以来,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整合,如兴业银行深化零售条线和金融市场条线改革,把分行层面的“块”跟业务线层面的“条”组合成矩阵式管理体系。在新的架构下,每个产品、条线、客户乃至客户经理的核算都要推行管理会计,“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管理的精细化,有利于混业经营下配置资产,有利于有效利用信托、租赁、投行、自营、同业业务资源;中信银行将网络银行纳入零售板块,并新增个人信贷、财富管理一级部门,公司业务板块新增集团客户,将组织架构调整向运营作业集中化方向推进;民生银行撤销了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通过“直销银行”从另一种层面上对网络金融进行架构调整;浦发银行取消原四大业务总部及一级部门,组建四大业务板块,推动了结构的扁平化,以降低分行对总行,以及总行对外的沟通和协调成本,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在理顺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各行纷纷由粗放的外延型增长向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的内涵式增长转变,专注于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向管理要效益。

 

4.在经营环境趋紧情况下,银行业或将现行业整合潮流

据不完全统计,除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6家大行外,全国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5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368家。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利率市场化推进,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将不断下滑,加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累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资本增长将受到很大抑制甚至被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大型银行由于资本补充渠道较多,并依靠规模和成本优势,使得它们在应对中国经济放缓时具备一定优势;相反,大多数规模较小银行的资本水平可能进一步下滑,部分银行融资和流动性状况有可能大幅度恶化,国内银行强者和弱者间的差距将变得日益显著。同时,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未来几年内,大银行尤其是全国性银行和大型区域性银行,很可能引领由市场推动的大规模行业整合。

5.中资银行迎来国际化发展机遇期,“走出去”步伐加快

截至2012年底,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179个国家和地区。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速,其在境外融资、资金结算、境内外资金统一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走出去”企业对商业银行“走出去”的呼唤日渐强烈。同时,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部分国家出于自身需要,放宽了对中资银行的准入门槛。监管部门也已明确表态,将进一步明确支持银行业“走出去”的具体措施及加大对商业银行境外业务的支持力度。面对诸多国际化发展的有利条件,结合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国内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行也加快了海外布局。截至2013年初,1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

6. 借助新技术手段,以科技带动运营管理模式革新

虽然短期内互联网金融确实给银行的支付业务和渠道优势带来一定的冲击,但辩证地看,它却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方面给商业银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方面,站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商业银行嫁接移动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客户体验,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例如商业银行基于云计算创造的“云银行服务”,通过将存储和计算从移动通信终端转移到云计算的服务器,可迅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使客户用手机实现多渠道信息共享、银行流程交互和验证,随时随地自主获取金融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手机移动终端存储和计算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站在经营管理的更高层次,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信息化应用持续深入,银行内业务系统数量越来越多,银行应高度重视系统间的整合应用,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对银行业务运营的价值,通过深入开发IT系统、加强信息化和数据化建设,便捷地获取分支机构、业务条线及品种等各个维度的精准信息,并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组织和统筹银行的经营管理,实现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等挑战提供重要依托。

(作者为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南开大学-渤海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