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邵煜栋在接受滨海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滨海新区发展民生应“软硬兼施”,在继续保持与老百姓直接相关的民生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加大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比城市建设更艰巨除硬件建设要坚持投入外,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上,邵煜栋认为也应保持直接投入。他表示,“资金可以引进,人才也可以引进,但国民素质不能引进;工程完不成可以加班加点,提高人的素质只能循序渐进;工程项目建成后,不会自然消失,人的道德素质,不继续投入,原有成果会消失,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特点,因此需要不断投入和巩固。”邵煜栋说。
邵煜栋介绍,浦东新区从2000年起,每年财政都会单列出5500万元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这笔精神文明建设费很大一部分要送到街镇层面,用于兴办各种市民学校、村民学校、民工学校,编辑各种教材,组织对群众有教育意义的演出,甚至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编写连环画,通过图画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杜绝不文明习惯。
邵煜栋表示,城市现代化推进可以很快,但人的“现代化”要比引进外资、GDP增长难得多,需要政府层面有足够认识。他认为,滨海新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和投入上还应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举措。
邵煜栋认为,滨海新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惠民富民,其中,民生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吸引人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助益颇多。邵煜栋表示,一个区域要实现快速发展,不能忽视对农村地区的开发。“上海浦东在建设新区时,采取一系列政策缩小城乡差距。把重点开发小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与周边的街镇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核;把重点小区的产业链延伸到周边街道和镇,拉动地方财力;建立绿化公司、环卫公司、餐饮公司等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把农保基金提高,缩小与城保、镇保的差距;把农村地区的学校全部收归新区统一管理,校长统一任命,教师提高津贴,校舍加快改善。”邵煜栋告诉记者,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制度上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保障。
对于滨海新区,邵煜栋充分肯定了滨海新区实行的功能区和街镇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四清一绿打造“美丽乡村”的民生工程。“从这些制度可以看出,滨海新区政府已经注意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四清一绿的态度,也说明新区政府在关注GDP增长的同时,更重视绿色环保城市氛围的营造。”邵煜栋说
邵煜栋认为,保持民生投入“浦东经验”值得借鉴.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是区域快速建设发展中保持民生投入的重要因素。“是不是好就业,看病上学是否方便,这些实惠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伴随区域快速开发建设,老百姓如果感受到这些好处,就会愿意主动参与到开发行动中去,也就是说要让人民群众从开发中感受到实惠。”邵煜栋介绍,参照浦东经验,浦东每年在和老百姓直接相关的民生投入上,要超过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已经成为浦东财政支出的一项规定。其中,在教育投入增长上,更是要超过GDP的增长率。
“宁可少修路,也要修好人才成长之路,因为,从长远角度考虑,最终要自己培养人才,同时教育的投入也是符合老百姓最实际的需要。”邵煜栋告诉记者。
对于滨海新区,邵煜栋认为,从最近几年的民生投入上看,滨海新区的力度非常大,连续几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都占财政总支出的八成以上。“从今年的十大民生工程中看,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交通、文化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记者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