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产业对接合作中,河北省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位补链、短链拉长、弱链强链、同构错链”为路径,形成对接协作、互补互促的五个发力点和“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在构建区域一体化新机制方面,笔者提出,理顺产业对接机制,重新布局和提升产业承接力和承载力,构建产业对接的“空间合作置换”新格局,在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方面下功夫。在企业层面做大集群、做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上下游联动的对接与互补。着力培育和强化民间商(协)会在市场一体化中的纽带和主体作用。
一、产业对接协作、互补互促的五个切入点
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上下游联动的对接与互补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位补链、短链拉长、弱链强链、同构错链”为路径,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1、对接总部、基地应以新扩、新增业务、项目为着力点
驻京各类总部、高校及驻津研发转化基地正在根据新的形势谋划和拓展新项目、新业务,其新业务拓展和深化亟待寻求新的载体和空间。河北省应抓住其结构调整和增量扩展的机遇,积极承接和对接其延伸功能和拓展项目,加快其在河北省的落地或放大功能。如,以保定科技未来城、廊坊环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和临空经济、服务首都的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唐山市软件产业及动漫游戏产业依托,积极打造若干个京津冀合作的新支点和新纽带。
2、新兴产业应组建联盟,夯实企业对接协作新根基
依托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激活企业主动对接协作的积极性。以京津冀共建自由贸易区、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等为契机,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与集成电路、电子商务等行业成立和组建商会和联盟,用企业互利和协同发展为纽带,形成一批大项目、大集群,形成京津冀自研发设计至终端产品相对完整产业链,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上下游联动并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3、现代产业以园区共建为支点,营造协作新空间
在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金融创新、科技研发转化、航运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应以共建产业园区、未来科学城、创意园区为载体承接和对接京津的产业功能疏解拓展。以现有的三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三大新能源汽车基地、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六大新材料基地、九大新能源基地和九大生物工程基地为依托,以河北—北京产业转移园区、河北—天津产业转移园区、天津—北戴河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北京—河北文化产业制作、发行和衍生品生产制造基地等为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载体,推进我省与京津合作园区的谋划和建设。应以政府合作共建、企业合建、政校企合建、跨省市共建等方式,引导优质要素向园区聚集,以股份合作模式,共建管委会、共组投资开发公司等方式助推和带动区域间企业合作、要素流动、技术溢出,形成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分工整合、利益共享新格局。
4、以区县合作为平台,形成区域片区新格局
我省各区县应借助北京结构和功能的空间布局调整,发挥地缘、人缘、经脉的优势,找准对接和合作的切入点和抓手,并将其作为调整结构、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如,保定建设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功能承接区;廊坊积极吸引京津人才资源,推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重要会展设施、专业批发市场、研发孵化机构落地;承德围绕服务首都特色功能城市的新型城市定位,建设文化教育、科研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承接和疏解基地;张家口强化与北京总部、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的全面对接,促进与央企京企的战略合作。同时应加快北京高新技术转化,承接高质高端服务化项目入驻,促进我省由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
5、以城镇建设为载体,建设人-产-城融合城市群新布局
京津冀一体化应是以京津“双城”为核心,构成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区域城市群。以京唐秦、京廊津、京保石和秦唐滨沧等四条轴线为经济走廊、以高速交通干线连接线,与京津城市群对接,与首都第二机场—廊坊—京东片区—京南片区、曹妃甸新区、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黄骅新城的建设相统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软环境。开展金融、教育、研发中心、电子商务、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度合作,形成区域内新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极,探索与京津之间的“创新中心+研发转化+高端制造+高端服务+高品位宜居生活”的分工合作新模式。
二、构建产业对接的“空间置换”新机制
构建产业对接通道和载体需要重新布局和提升产业承接力和承载力。处理好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探索借助和共享对方资源的空间,形成互补融合和错位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要保持合作的可持续性须构建和创新协调各方利益的补偿共享新机制。
第一,探索设立区域产业合作基金。主要用于跨省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共建园区以及跨省市专项合作等。围绕重点领域开展跨区域项目合作,共建集教育、科技、技术转移转化与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为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启动区域内重大合作项目的前期论证与推进,支持跨区域重大问题的研究。
第二,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京津应该对做出利益付出的河北给予利益补偿。利益补偿不但包括提供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应在产业帮扶、人员培训、项目合作、服务功能延伸等形式加大反哺力度,进而建立利益共同体。
第三,改革地方财政、税收等区域利益的分配和补偿机制,为三地产业对接创造制度优势。同时,衔接、协调、统一三省市的法规、政策,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科技、环保、教育、人才、交通等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发改、国土和城乡规划“三规合一”,完成增创区域布局新优势。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津冀的“空间置换”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区域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
开放和发展要素市场,破解要素在京津冀的流动的瓶颈和障碍。一是理顺三地政策法规,实现对接协作,清理的相互抵触、互不对接的、不合理的条文条例,以及内部通知、决定等等;二是打破商品市场的地方保护,采用非禁即行的“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全区域的市场准入标准,统一或互认安全管理与监督、检验、检疫标准等;三是促进资源要素自由的对接对流,特别是北京的金融、技术、人才以及天津的各类要素交易平台(基金)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开放创新机制,增强其流转、扩散、服务功能。形成开放型统一的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以推动整个区域的配置效率和整体效益。
鉴于河北与京津在科技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存在一定落差,而优质资源和高端产业转移和功能延伸的要求相对较高,河北需在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自身承接能力和服务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转移、延伸北京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另一方面,在吸引外部资金和项目时,应注重创新内部机制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园区软件硬件环境,做到与京津无差异,提升对接层次;二是细微化、人性化的服务,培育各种高品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三是以独有的、特色的比较优势来营造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在发挥自身区位优、资源特等优势的同时要在服务效率和服务环境方面练内功,增强软实力。
四、完善京津冀产业对接的民间合作新机制
在企业层面开放并做大集群和交易平台。一方面,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培育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围绕区域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引导区域内大中企业强强联合,组建产业协作联盟,寻找合作的“聚焦点”和“引爆点”;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信托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交易所,健全京津冀的产权交易中心,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河北省能源环境交易所基础上,建立联动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强化民间商(协)会在市场一体化中的纽带和主体作用。应发挥商会、协会在行业标准制订和修订、人才教育和培训、技术交流与推广、信息搜集与服务、统计体系建立、规则咨询服务、行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各类社会团体的民间交流和合作,促进对京津冀区域的文化认同,形成协同互利共赢的民间基础。引导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扶贫解困、就业创业、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的互动,培育和营造开放文化、亲商文化、创业创新文化。
(张 贵: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中心 常务副主任 教授
周立群: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