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提出已有近30年的时间,但地区协同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重要讲话并提出明确要求,这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三地如何重新定位?产业如何转移、承接、布局?三地怎样才能共同下好协同发展这盘共赢的大棋?带着上述热点问题,《证券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京津冀规划咨询专家周立群;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
京津冀三地要学会换位思考
●京津冀地区间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方面落差很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整个地区的要求是“减法”、是疏解功能
●各地要跳出当前各自的利益,从区域内角度通盘考虑
证券时报记者: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有自己的哪些地情?由地情所致,北京、天津、河北各自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姿态来面对协同发展?
周立群:京津冀是一个高地和洼地并存的地区,地区间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方面落差很大。这里既包括了中国财富的高地,也包括了诸多的贫困县,环京津有一条贫困带。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较均衡,发达城市在产业转移时,由于落差不大,可以由大城市转向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转向小城市。但京津冀地区由于落差很大,北京的很多功能要往外拓展时,往往承接的城市人员素质和产业基础较差而导致无法有效对接。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高地带洼地、富区带穷区的问题,这是一大难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逼着北京“割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各省市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多想对方需要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了解把握好对方的发展需求,对接起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北京为例,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不能孤立发展,需要一个依托体系,否则没有根基。京津冀就是它的依托体系。北京要重新审视自己,打造世界城市,自己的依托体系非常重要,在将自己做高、做强的同时,也要重新审视如何把首都的支撑体系做大、做厚、做强。
马晓河:在总的城市群架构上,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长三角地区是单核,上海是一个中心,珠三角则是多核多中心,京津冀则是双核。北京天津都是千万人口的世界级的国际大城市,这也是京津冀的特点。
过去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都是自己管自己,不考虑是否影响别的城市发展,也不考虑是否会造成大气污染。现在京津冀的发展到了要互相联动、自己的发展要顾及对方和包容环境的时候,发展能对协同方产生正效应而非负效应。比如河北大量发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业,这就会污染北京和天津;而北京和天津大力发展制造业如汽车等,这既与河北形成竞争,也造成了大气污染。
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分工比较明显,呈现梯度承接,如核心制造、零部件制造、原材料配套。过去北京、天津和周边的产业分工没有那么明显,原因之一是北京和天津、北京和河北之间的城市发展差距太大,难以对接,其中原因既有行政壁垒也有产业梯级太大、很难配套,要配套河北只能发展牛奶、粮食、蔬菜等,在制造业上发展与京津关联度不大的低端制造。即使是北京有些高端制造能转到河北,河北的人才、环境、技术和公共服务也难以配套,这就造成城市之间的产业断裂。不过,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河北的产业已经提升档次。所以,目前京津两地的产业向河北迁移,河北完全可以承接。如果北京和周边用轻轨连接起来,北京的相关科研人员到河北等地工作就会更方便,也可以实现在北京工作,居住生活在河北。
张贵: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功能疏解和承接,要在大层面上做通盘长久的考虑。各地要跳出当前各自的利益,从区域内角度通盘考虑。一定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北京的人口迁移出来后,北京优质资源就要相应延伸过来,如教育、医疗、养老和公共服务,同时产业也要跟过来,否则就又成了“睡城”。这里面强调“三换”:一换是以空间换发展。北京转移五类产业,不能光是工业制造业转移,有部分高端产业也要转移出来,这主要涉及增量,毕竟存量很难转移。在增量转移过程中,基本实现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均等化,至少在差异不太大的情况下,北京的相关产业、人口就愿意转移,这方面天津比河北更有优势,通过这种转移、承接,缓解北京交通、人口、环境压力。同时,天津、河北通过交换,产业得到提升,特别是河北受益最大。二换是以速度换距离。我们要建时速250公里、300公里的高铁,压缩空间距离,实现零换乘,无缝对接。高铁是我们的优势,目前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才能实现,我们要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实现同城化。现在北京生态自然破坏严重,必须寻找到一个生态修复建设区,而与北京有一百多公里距离的保定、武清最为合适。要压缩空间距离,我们就要另走高铁,不能依托现在的交通体系。这种速度换来的是经济大格局的变化。三换是以功能换未来。北京及天津的部分优质资源和功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一并转移、延伸出来。改变目前的单个企业转移一事一议的现状,要做成区域性普惠制度,要素自由选择和流动,这种功能延伸换来的是同城的均等、普惠,带来的是整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明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