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6 来源:经济观察报
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京津冀从未受到如此高的关注。而随着一系列相关规划的推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向已定,天津将在整个区域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除国家已经批复的“北方经济中心”外,天津正在申报的自贸区规划,有望使其成为整个区域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并藉此改革优势,打造区域发展的新洼地,成就大天津梦想。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天津市相关政府部门获得的消息,天津争取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已获30多个国家部委支持,自贸区的覆盖范围也将远超上海,有望覆盖整个滨海新区。
6月6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的于家堡论坛上,天津自贸区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来自国内外的自贸区设计及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围绕自贸区政策解读以及如何推动国内改革开放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寻求天津自贸区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推动天津自贸区发展建言献策。
发力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获批后,谁将成为中国第二个自贸区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天津是呼声最高的地区之一。自去年7月份开始,就不断有关于天津自贸区即将获批的“利好”消息传出,与天津自贸区相关的概念股也引得资本市场轮番炒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提出,“希望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当领军者、排头兵,积极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总理的定调也被外界解读为天津自贸区有望在第二轮自贸区申报热潮中脱颖而出。27日当晚,天津市委连夜召开常委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总理指示精神。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综合改革创新区将突出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内容。
次日中午,带着最新“总理精神”的天津代表团便抵达上海,学习考察上海自贸区经验。而在同日开幕的天津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大力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和创新”成为天津市在新一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在部署2014年要重点抓好的几项改革中,排在第一位的即是,“大力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和创新。建立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综合改革创新区。”
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的理解,其实国务院已经批复了三个自贸区,第一个正是天津滨海新区东疆自由贸易园区,第二个批的是浙江的舟山群岛新区自由贸易港区,第三个批的才是上海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之所以后来居上,是因为其实施方案最早获批。
在方案制定方面落后的天津正在加快节奏。在今年“两会”期间,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表示,天津正在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复设立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此举目前已得到30多个国家部委支持。此外,天津也正在通过改善服务态度等一系列努力,从软、硬件两个方面改善营商环境。天津发力自贸区的同时,更多的区域也在加入对自贸区的争夺。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到要申报自贸区的有20多个。越来越长的自贸区申报名单,似乎正在重演过去的开发区遍地开花的热潮。
显然,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在错过了自贸区的头把交椅后,肯定不希望在第二轮的竞争中再出现意外。
改革“红利”
尽管外界对于正在等待批准的天津自贸区有多种猜测,但目前比较确定的是,天津自贸区的初步构想已经由最初的东疆保税港区扩大到更多滨海新区辖区,甚至有望覆盖整个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包括响螺湾商务区和于家堡金融区等组团,规划面积为37.5平方公里,目标定位为发挥区位和资源聚集优势,重点发展国际金融、现代商务、高端商业、中介服务、科技研发、河海文化和生态居住等功能。在当地一政府官员看来,经过多年建设,该区域正在迎来两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区。这两大利好也同时辐射天津滨海高新区的CBD区域,这里的高银天下项目,正在努力打造华北最高点,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疏解北京功能,这对北京、天津、河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而该区域则是承接北京功能疏解的最佳地区。
另一个机遇就是自贸区,按照已经申报的天津自贸区方案,未来将突破围网,实现在围网以外的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创新。天津滨海新区一房地产项目企业负责人表示,和喊出首都副中心的保定相比,滨海新区显然有更成熟的承接首都功能疏解的条件。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教授周立群表示,天津的快速发展具有高投资、高增长、高集聚等特点,其中滨海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天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大大调整,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的雏形初步形成,基本完成了产业替代、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周立群认为,近年来,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港口枢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总体来看,天津处于一个好的发展时期,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同时,天津发展同样面临居民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中小企业力量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建设自贸区将有助于地区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表示,天津自贸区着重打造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新区将成立“行政审批局”,建立一套更加高效便捷的审批流程。
通过创新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目前,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平均承诺办结时限由8.75天压缩到5.74天,提速达34.4%。行政审批申请要件数由原来的平均7.4个减少到现在的平均5.18个。与此同时,新区还在清理审批事项,划分审批权限。通过清理规范新区和各功能区管委会审批事项,减少比例达69.7%。与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职能,还实行集中审批。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蒋宁博士认为,投资便利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投资前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和全程的实地调研;投资中的简化快捷的行政审批准入;投资后的运营监管和产业政策落实。而服务贸易便利化则要做好货物贸易的便利化,以及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的便利化。新区未来自贸区打造就要围绕这一目标,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建成有吸引力、别具特色的自贸区。
天津特色
天津自贸区如何体现与上海的差异化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上海自贸区之后,天津将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对天津而言,“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孙春兰在天津市内部会议上提到天津“综合改革创新区”时表示,要积极借鉴上海经验,充分体现天津特色。
而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地考察时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对两地自贸区的功能各有侧重。李克强在天津考察时提的要求是,“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当领军者、排头兵”,而此前对上海的定位是“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为中国经济升级版起到示范作用”。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薄广文认为,“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有了更深内涵,将给新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做好定位,点亮“天津特色”。在其看来,综合改革创新区不仅应该具备自贸区全部政策,还须具有天津特色。“一旦获批,会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基础上,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