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史为鉴,可以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摸索今天和未来一些事物的发展趋势,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或走弯路,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现在的问题,完成生态文明建设重任。如何历史地认识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历史上的环境经验具有哪些当代价值?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教授王利华。
对话人 王利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郭文生
为什么要大力开展环境史研究?
■环境史研究是以一种广域生态视野,提醒人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
记者: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生态环境史》首席专家,请您谈谈什么是环境史?为什么要大力开展中国环境史研究?
王利华: “环境史”这个术语是美国历史学家R·纳什在1972年首先提出的。简单地说,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既往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借助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探讨历史上自然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生存发展,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如何改变自然界,相关信仰、知识、观念、组织和制度如何影响人类的环境行为,为认识和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寻求“天人和谐”的发展之路提供历史经验。
拥有历史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每当遭遇现实问题,人们都会向历史探询其来龙去脉。上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的一系列严重环境灾害特别是污染事件,激起了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也催生了环境史研究。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异军突起,也正是由于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灾害频发,公众忧虑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环境史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现实服务性和历史批判性。
众多学科都在探讨环境问题,但不同学科的使命不同。环境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去而不是现在,它是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长时段、综合性研究。环境史研究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实用对策和技术,给现实问题把脉开方并非历史学者所擅长,但可以为全面理性地认识环境问题提供历史纵深感和思想粘合剂。环境史研究试图以一种广域生态视野,提醒人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现实中的许多环境问题是在众多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积渐所至,而非一夜之间形成。需要从历史纵深中做长期、综合考察,否则难以看清它们的由来和本质。
记者:人们说,环境史是一个新的史学领域,它的主要研究旨趣是让自然进入历史,还要让人类回归自然,是这样吗?
王利华:环境史具体、实证地考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互影响,并对人类本身进行重新定位。这是它区别于一般历史研究的新颖之处,不论从学术还是从社会层面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不曾中断,古往今来的环境经验也颇为丰富。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经济文化多元一体,在漫长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中形成了众多模式和传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献记录。其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拥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匹敌的丰富样例,对全人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甚至典范意义。
因此,中国环境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却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势。深入研究中国生态环境史,对内可以存史、警世、资政,丰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对外可以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和人类共同命运,与西方学界平等对话,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
如何用理性认知解释当前的环境问题?
■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和资源压力,现实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必须历史、辩证和理性地加以认识
记者:当今中国面临着空前巨大的环境挑战和资源压力,接连发生的环境灾害导致社会心理恐慌、焦虑甚至悲观,如果持续发酵而不能有效纾缓,将酿成激烈的社会冲突,激起群体性事件。在思想学术界,也存在不少认识偏差,围绕环境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有极端化倾向,一些言论误导社会舆论,引起思想混乱。在国际上,中国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重要话题,被一些人利用演绎成“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衰败论”,严重损害国家形象。对这些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王利华: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包括现实认识和历史认识。
面对很多地方荒山秃岭、垃圾如山、河湖恶臭甚至连呼吸空气都成问题的环境状况,国人难免抚今追昔。想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幼“怡然自乐”,那种人与自然关系是多么和谐。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此优美的景色,确实令人怀想,如今的关中、辋川一带还有这般景致吗?
多年前我出国访问,一位外国教授跟我说他非常喜欢中国唐诗,先后17次到中国旅游,但始终无法将唐诗描写的风景与自己亲身所见的情景对应起来。相信我们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和失落。古今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人类活动已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确实令人惋惜、慨叹。
然而,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很容易让人思想迷失。古代没有当代的环境污染,但一直未曾摆脱饥饿的困扰,生活远没有今天便利。就拿秦始皇来说吧,外出巡视只能坐马车,从咸阳到金陵,咣咣当当来回至少要一个月。最后他就是死在出巡的路上。乘坐飞机、高铁的我们,能够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情形吗?
古代人口少,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确实很多,但也是处处豺狼当道、蛇虫横行。更严重的是,那时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史书频繁记载大旱大涝岁月中饿殍遍野、人相啖食,其景象之惨烈令人不忍提起。成千上万年来,像今天这样亿万人民数十年不知饥饿,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罕见的。
记者: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很容易让人思想迷失”这句话吗?
王利华:我绝不是为今天的环境危机做辩护,只是想表达一种观念:环境问题必须历史、辩证和理性地认识,而不是走向历史悲观论和文明原罪论。在怀想古人笔下的优美风景时,不要忘了古人有古人的环境问题,并不是想象得那样和谐。简要地回顾一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若干时代曾陷入过高度紧张,当时的社会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情况最严重的有3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