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来:警惕养老社区变成“圈地运动”(下)

健康险亏损在于没发挥专业优势

  新京报:社保中除了养老,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医疗。在2008年,你曾经提过,医改中商业健康保险不应被边缘化。但从目前来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朱铭来:我国一共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当时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初衷是想探索一条专业化经营的道路。更多的是借鉴德国的做法,但问题在于,没有完整的学习德国经验。德国的专业健康险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寿险公司一般不卖健康险,只有健康险公司才能卖健康险,同时健康险公司也不涉足寿险公司的产品。

  但我们到最后制度确立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变成了健康险公司不卖传统寿险产品,但是寿险公司可以卖健康险产品。这样一来,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处在一个不太公平的竞争状态。为什么处在亏损状态,因为没有发挥出它的专业优势。

  新京报:要改善亏损,怎么办?

  朱铭来:未来商业健康保险要想大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医疗服务配套体系。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政策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业,其中就包括商业保险机构。

  新京报: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健康险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国家没有吗?

  朱铭来:关于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我目前研究的一项重点内容。今年我有幸参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课题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在明年能够转化为政策出台。

  目前,纯商业健康险的确没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企业给职工购买补充保险有一点税收优惠。但是这个好处仅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对于职工个人收入所得税,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我们目前参照国际经验,在规划税收优惠政策,这涉及起征点、封顶线怎么科学设置等。

 

发展太快导致保障功能被相对淡化

  新京报:从国内保险的发展来看,长期的误导销售、理赔难等现象,给这个行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到现在,老百姓对保险的负面评价要大于正面的声音。国外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

  朱铭来:我们现在的保险业发展大概相当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保险业,相当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的台湾地区的保险业。

  新京报:就是说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其实当年美国和台湾地区也是这么走过来,这是一个过程?

  朱铭来:我们要尽可能去缩短这个过程。但是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也有部分原因是我们发展太快了。比如美国的保险业发展初期,美国的资本市场很差,所以它的保险产品都是保障性的产品,台湾地区也一样。到后来,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了,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才开始有了投资型险种。但是公众的保险保障理念已经具备了。

  而我们发展太快了。1995年开始出现寿险,2000年分红险等投资类产品就开始出现了。这样一来,保险的保障功能就相对淡化了。

  新京报:7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如何理解现代保险服务业?

  朱铭来:强调服务业的理念。过去把保险归纳为金融产业,更多地强调融资、资本运作的功能。但是它跟银行的资本运作不一样。银行基本上是中短期投资,但保险特殊的融资功能体现在它是长期投资,而这些长期投资恰恰是我们重点支持建设的项目,如一些养老产业、基建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