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三角四个层面的协调机制、先易后难的合作路径和多层级互动的合作体系值得借鉴。
——长三角已基本形成会商—协调—决策—执行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四级协调机制。一层是沪苏浙主要领导磋商会。二层是副省(市)长“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三层是22城市长城市经济协调会。四层是部门间的专题会议。这种合作机制已成为长三角的重要制度基础。
——一体化路径推进循序渐进。各省市间的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合作的利益驱动取决于一体化进程中获益程度。充分考虑利益得失,先易后难,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产业→民生与社会管理依次展开的合作格局。
——打造联系紧密的产业圈,如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肥高新区及华谊集团等40家园区和企业共建的“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通过园区股份合作、企业共建、园区管理与品牌输出等合作模式,强化了各省市间的产业联系,促进了产业合理配置和有序转移。
2、京津冀合作要把握对方的意向和现实需求,找准合作切入点。
省市间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落差,发展路径上也存有差异,各省市对合作的需求和意向不尽相同。京津冀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需把握对方真实意向和迫切需求,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把握合作主动权。如,北京面临发展承载力超负问题,部分产业和功能向周边延展的取向趋强,世界城市定位使其对周边的依赖性增强,其发展迫切需要周边省市支撑。河北利用京津“地紧水缺”和部分产业亟待外转的机会,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资源流动来调整自身结构,加快其发展。借助区域合作和一体化,京城冀都在谋划新思路、探索新发展路径、创造新优势。在对接天津方面,河北期盼的“滨海新区政策普惠和延伸”问题,北京则提出“放大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功能”,这些取向应引起重视。以“解首都之急”和“供河北之需”为合作的切入点。
3、把握京津要素流动和功能转移便捷的“同城效应”,积极对接北京的科技、金融和总部,使高端优质资源自由流动和同城共享。
北京的诸多功能区需由周边城市补充或承担,同时加快疏解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已迫在眉睫。北京发展已不是扩大城市规模,而是放大功能。放大京津“同城效应”,主动对接(不是承接)北京的功能拓展和产业扩散,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转化和金融服务功能的延伸。借助北京从内向外推进“同城化”来推动天津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规模扩张。
天津服务业发展受到市场规模制约,服务对象和销售市场受制于周边地区。通过与北京高端资源的链接或对接,加快总部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产业的规模扩张是一契机。要素流动和功能转移便捷的“同城效应”是天津对接北京的科技、金融和总部的机遇,高端优质要素“同城同享”有利于其向天津的流动和转移。应抓紧研究制定对接总部、吸引高端要素的机制和政策,将总部的部分功能链接过来。
4、围绕首都经济圈,动员社会力量筹划建立区域产业合作基金和生态环境补偿共同基金,并将其纳入滨海金融创新内容。
探索设立京津冀“产业合作基金”,除争取国家投入外,资金由相关省市和市场主体共同发起,面向市场筹集并通过“碳交易”等创新形式运作。合作基金主要用于跨省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科技研发、技术升级等,支持合作项目推进和跨区域专项合作。筹划建立“环境修复和补偿共同基金”,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保障。在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京津应对河北相关地区进行一定的补偿。以此为抓手,建立区域合作互补互惠、融合共享的新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应将将合作基金的设立纳入首都圈和环渤海区域规划,并将其纳入滨海金融创新内容,在基金设立、筹措、运营、管理方面作出新的探索。
5、培育和扶持产业、技术、金融、低碳、信息等方面的跨省市联盟或合作组织。
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是区域合作的基础和纽带。积极培育和扶持跨地区联盟和协会,发挥其在地区一体化中的纽带作用,使之成为行业发展和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区域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区域资源的对接与整合者。
第一,可选择已有趋型的区域性联盟、协会加以扶持,将其纳入新一轮改革的内容,将政府的某些职能分解或下放给联盟来承担,如标准制定、治理规范、发展规划,甚至监管和资金分配。第二,根据区域发展急需培育组建新的联盟,赋予其一些专事功能,使之成为区域资源整合的市场主体和纽带。如京津的“研发—转化—生产合作”和“总部—服务—生产”联盟,“海陆空”联动交通体系、互联电子口岸、人才与产业信息联盟(平台),以此推进双城合作的新抓手。
6、把握新一轮合作的主动权,借助环首都圈和渤海发展规划的制定将天津的产业定位纳入区域发展格局中。
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产业基础还不稳固,主导产业远没有确立在环渤海地区的主导地位,与周边地区产业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也不密切。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既是产业整合的机遇,也确立天津产业地位的契机。
近年来,集聚于首都的各类总部正在谋划新的产业发展布局,信息和研发机构亟待延展其拓展其后端服务功能和转化基地。天津需谋略划产业和服务体系向周边的扩展延伸,加快无水港、物流、金融服务及交易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周边地区的布局,抢占结算、大数据储存处理等并新兴领域的战略高地建设,发挥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