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战略思路(下)

四、开展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

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针对制约京津冀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问题,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设立“京津冀地区科技合作创新重大项目”,联合争取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将重大合作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当前最主要的重大项目如下:

环保型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共同实施环保型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开发,重点攻关环保型汽车的混合动力转换技术及装置、动力电池、汽车材料及汽车零部件,形成我国北方环保型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联合开展海河流域水体物理场、生物场变化、水环境蜕化变异、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和河流域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研究,解决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污染防治等问题,长远保障海河流域各城市水环境质量,实现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大力开展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究,合作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研究、推广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产业化。

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组织开展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的合作防治研究,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爱滋病、禽流感、非典、鼠疫、热带病、性病的防治以及戒毒研究。

五、理顺产业对接协作的市场机制

建立企业转移、承接地区条件和需求的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市场设计和匹配市场,合理推进三地产业对接、转移和承接;理顺三地政策法规,实现对接协作,清理的相互抵触、互不对接的、不合理的条文条例,以及内部通知、决定等;相互开放和发展要素市场,破解产业要素在京津冀的流动的瓶颈和障碍,采用非禁即行的“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全区域的市场准入标准,统一或互认安全管理与监督、检验、检疫标准等,特别是北京的金融、技术、人才以及天津的各类要素交易平台(基金)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开放创新机制,增强其流转、扩散、服务功能。最终形成开放型统一的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源流和信息流等在区域内互联互通,以推动整个区域的配置效率和整体效益,构建富有活力的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

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通用航空、城际轨道、太阳能、风能发电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实施各种企业培育、成长工程和项目,大力扶持和推进初创企业成长;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破解在税负、融资、创新等方面约束,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六、完善产业对接协作的企业合作机制

重点围绕区域内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和特色的产业技术领域,组建产业协作联盟。以R&D联合体、企业技术联盟和密紧型产学研合作组织等形式,由政府有关部门或跨省区的多家企业、研究机构自主联合组织,共同制定领域科技发展战略和联合发展计划,根据各地科技资源优势,各有侧重分别投资、分别研究,所获专利和科技成果由科技组群共享。

共同培育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围绕京津冀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引导区域内大中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寻找合作的“聚焦点”和“引爆点”;逐步推进相互认可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外商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相互享受本地同等的优惠政策。在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中筛选一批具有本地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重大项目,组建区域产业协作联盟,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建立各级各类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多层次融投资渠道和市场,健全北京和天津的产权交易中心,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河北省能源环境交易所基础上,建立联动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七、建立产业对接协作的民间团体合作机制

建立科技项目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京津冀的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在科技项目招标中,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等法人具有招标资格。

实现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机制。互派中青年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到各方所属区域的相关部门学习、培训、挂职锻炼。联合开展科技合作、考察;合作实施人才培训、培养计划。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促进优势产业领域的研发人员的合理配置,共同建设区域科技人才队伍。

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合作机制。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联合建立京津冀区域科技信息网络和交易网络,形成网上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交易;联合举办科技博览会、交易会、项目推介会,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加强各种社会团体的民间交流和合作,促进对京津冀区域的文化认同、归宿和自豪,形成互利共赢的民间基础;重视非政府组织作用,引导它们在环境保护、扶贫解困、解决就业、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在弘扬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民间团体积极培育和营造亲商文化、创业文化、创新文化等,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和环境。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产业对接

改革地方财政、税收等区域利益的分配和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首都财政,解决三地为财政税收争抢项目和投资的乱象,减少地方政府的GDP压力和投资冲动,合理发展地方经济。

改革官员考核体系,大幅减少GDP考核权重,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健康状况等纳入考核,并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以及地方债务等指标的权重。加大这种新的考核办法的执行力,监督执行情况。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模式,共同组建企业化运营管理主体,税收和运营受益分享机制;探索京津冀共同发展“飞地经济”的利益分配机制。

(张贵: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